返回

锦绣佳人(又名妻子和女儿)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部分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由于年幼丧母,她是由寡居的姨妈抚养成人的。姨妈比较富有,居住在纳芝小镇。姨妈的经济条件宽裕使得她得以在少女十七接受几年的学校教育。偏僻小镇上的多年生活,使她熟悉英国乡村的风情、人间交往及田园风光,为她后来创作以偏僻小镇为背景的《克兰福特》、《妻子和女儿》、《西尔维亚的两个恋人》打下了基础。她二十二岁时和曼彻斯特的一位牧师威廉·盖斯凯尔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威廉·盖斯凯尔牧师既热心于宗教活动,又爱好文学,而且颇有文学修养。盖斯凯尔夫人,既爱好文学,又虔诚信教。两个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在丈夫的鼓励与帮助之下,盖斯凯尔夫人写出了六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故事。

我国读者比较熟悉的是她的社会小说《玛丽·巴顿》、《南方与北方》和《路丝》。这些小说写的是阶级剥削,劳资关系。尤其是《玛丽·巴顿》,不仅是揭露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残酷剥削,而且又直接反映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与四十年代初的宪章运动与罢工运动,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这几部书自然优先译介到我国。国外的评论界倒有不少更加看中她的另外几部小说:《克兰福特》、《妻子和女儿》和《西尔维亚的连个恋人》,认为这几部小说更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才华。乡村风光的描绘逼真如画,颇似托马斯·哈代的文风。故事情节的巧妙构思,任务形象栩栩如生,对话的幽默风趣,又不禁使人想起简·奥斯丁。就文学价值而论,才是真正璀璨的明珠。盖斯凯尔夫人本人最感得意的就是《克兰福特》。童年的见闻、童年接触的人与物,作为她童年生活的背景的风光山水,最深刻地印在作者的心灵之上。她写起来这种题材来,自然更动感情,也更加得心应手。也许,这几部书是她真正的个人创作。而《玛丽·巴顿》等,大有可能是夫妇珠联璧合的产物,盖斯凯尔牧师身为唯一教会的副主持,不宜署名罢了。作者偏爱她的《克兰福特》,读者也许更爱《西尔维亚的两个恋人》和《妻子和女儿》。《西尔维亚的两个恋人》是悲惨故事中的一个千古绝唱。其结局情节之悲,会令心软的读者痛哭失声,即使是硬汉也会为之落泪。《妻子和女儿》则给读者创造了几个可爱的人物,创造了读者看后会感到无限安慰的故事,是爱情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妻子和女儿》这部爱情小说,撇开其他众多情节不说,讲的主要是吉布森先生爱妻去世,和幼女莫莉相依为命。几年后又结了婚。续弦的吉布森太太给他又带来了个女儿,名叫辛西娅,比莫莉大两三岁。继女和亲女在一起逐渐长大成人,倒也相亲相爱。两个姑娘相比,辛西娅更加美丽,但工于心计。莫莉则心地善良,待人诚恳。辛西娅在来到吉布森医生家之前,有一段时间母亲去了法国,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幼女孤苦,生活艰难,私下里接受了公爵府上的管家普雷斯顿先生的经济接济,条件是,两人算是订婚,等辛西娅到成年以后嫁给他。辛西娅随母亲来到吉布森医生家后,普雷斯顿年复一年地继续暗地纠缠她,威胁她,成了她无法摆脱的苦恼。一次,莫莉送父亲远行,回来时路经一座人迹罕至的丛林,听到有女人在哭叫,过去一看,是辛西娅在与普雷斯顿争吵。回来后辛西娅才告诉了莫莉她多年的秘密。后来,在莫莉一再挺身相助下,几经周折,她才得以解脱。紧接着,辛西娅进入另外一场婚约。哈姆利庄园主的二儿子罗杰爱上了辛西娅。庄园主共有连个儿子。大儿子奥斯本痨病缠身,来日不多。偌大的一个庄园显然将由罗杰继承。辛西娅为了这个前景答应了罗杰的求婚。后来,罗杰受某科研机构之托,深入非洲内陆蛮荒地带考察。在此期间,一个法国年轻女子带着一个两三周岁的儿子来到镇上打听哈姆利庄园。原来奥斯本是个感情用事的年轻人,在巴黎学习期间爱上了一个出身寒微的女子,正式结婚,而且生了孩子。他不敢告诉专横的父亲,只暗地里寄钱养活他们。如今他死了,母子二人生活无着,费尽周折从法国来到英国,一路打听,找上了家门。此事成了镇上轰动一时的新闻。哈姆利老乡绅惊愕之余,虽对儿媳不够热情,对突然从天而降的孙子倒也十分疼爱。按照英国的惯例,庄园只能由长子长孙继承。辛西娅见罗杰继承无望,便对他失去了兴趣,罗杰一回国她便和罗杰解除婚约。后来他嫁给了伦敦一位非常有钱的律师。

作者对辛西娅恋爱上的反复多变虽然也有鞭笞之意,但从字里行间看来,对她并不深恶痛绝。毕竟,在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大都如我国孟子所说,民之就利如水之就下,除少数先知先觉或天使似的贤人外,都在谋求自己的生存,保证自己的生存,改善自己的生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