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曹操秘史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04部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夏侯渊、夏侯的子侄辈中与曹丕关系不一般的也有好几个,主要是夏侯尚、夏侯威、夏侯等人。

夏侯家与曹丕关系最好的是夏侯尚。曹丕称帝后,曾任命夏侯尚为征南大将军,负责整个荆州方面的军务,他的正妻也是曹家的姑娘,但具体是谁已不得而知。夏侯尚升为征南大将军后,宠爱另外一个妾,曹家姑娘受到冷落,已经身为皇帝的曹丕派人绞杀了这个爱妾,这件事做得太损,但也说明在曹丕眼里夏侯尚从来都不是外人。

夏侯威是夏侯渊家的四子,他一身侠气,自己不是文人但喜欢读书人,他发现了泰山郡人羊祜,觉得羊祜博学多才,善于谈论,于是做主将他二哥夏侯霸的一个女儿嫁给羊祜为妻,后来羊祜成为一代名将。夏侯威跟曹丕的关系很好,但他跟曹植的关系也好,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后来只做到了州刺史,四十九岁的时候去世。

夏侯是夏侯的儿子,也是曹丕的姐夫,史书记载曹丕与夏侯“亲善”。曹丕称帝后夏侯也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安西将军,主持关中及以西地区军务,身负重任。但他才能有限,《魏略》说他“性无武略,而好治生”,蜀国大将魏延干脆评价他“怯而无谋”。曹丕的儿子曹睿继位后,把这个姨父从长安调回来任了个闲职。

从上面这些记载来看,曹丕的人缘不错。此外,曹丕不仅跟曹氏、夏侯氏兄弟们关系好,身边还有不少心腹,“太子四友”就是其代表。

“太子四友”的说法出现于《晋书宣皇帝纪》即司马懿的传记里。说曹丕被立为太子前后,特别信赖倚重四个人,分别是司马懿、陈群、吴质和朱铄,号为“四友”。

司马懿前面已有较详细的介绍,他出于河内郡温县司马氏家族,他的父亲司马防是曹操在洛阳时代的老领导。司马懿一家也是英才辈出,他的大哥司马朗、三弟司马孚都在曹操手下任职。

按照《晋书》的说法,司马懿开始到曹操身边工作还有点不太情愿。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有很深的城府和很强的上进心,他也绝对聪明,当时军权被曹氏、夏侯氏掌握,士家大族在政权格局里只能充当配角,司马懿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他觉得要想真正进入权力核心必须忍耐,作长远打算。

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词叫“韬光养晦”,最早就是说司马懿的。

司马懿后来主动靠近曹丕,忠心耿耿地帮曹丕出谋划策,受到曹丕重视。陈群跟司马懿的出身差不多,他出身于颖川郡陈氏,也是一个大家族。陈群的身份有点特殊,他当过刘备的下属,刘备战败后作为俘虏被曹操发掘和任用。陈群担任过基层行政官员,也负责过人事、司法、监察方面的工作,有相当的才干,以后著名的“九品官人法”就是他提出来的。

在曹操生前,司马懿和陈群还不属于核心层成员,也没有兵权,但他们看准了曹丕日后必能成继大位,所以倾心攀附,深得曹丕的信任,为日后飞黄腾达铺好了路。

吴质的情况前面也介绍过,他追随曹操的时间较早,大概在曹操担任兖州牧时期就投身曹营,但地位一直不高,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出身并非像司马懿、陈群那样出于名门大族,另一方面是他的脾气不好,人品又差,前途较为渺茫。

吴质比曹丕大了整整十岁,他是一个喜欢交结权势的人,经过努力他终于引起了曹丕的重视,成为曹丕的智囊。曹丕遇到难事不知道如何办时,经常找他出主意。

四人之中朱铄的情况目前所知最少,只知道他是曹操的老家沛国人,长得比较瘦,性子比较急,跟曹丕等人关系很好,曹操征袁谭占领南皮后,有名的“南皮之游”里就有吴质和朱铄。

《世语》里记载了一件事,可以说明曹丕、吴质、曹真以及朱铄等人交往之密切。那已经是曹丕称帝以后的事了,当时吴质在外地担任要职,一次回京城朝见曹丕,曹丕特别命令京内高级官员和将领们到吴质府上聚会,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吴质在曹丕心目中的分量。

酒宴之中,吴质想更尽兴一点,就让艺人上来表演节目。曹真、朱铄当时都在座。这二位一个生得肥胖,一个生得很瘦,吴质就让艺人们拿这个说事逗乐(酒酣,质欲尽欢。时上将军曹真性肥,中领军铄性瘦,质召优,使说肥瘦)。曹真见自己被戏弄,在酒桌上就跟吴质闹崩了,曹洪、王忠等上来劝说,曹真怒气未消,甚至拔出刀要杀人,吴质也恼了,手按着剑叫着曹真的字说:“曹子丹,你不过是案几上的肉罢了,我吞你不用喉,嚼你不动牙,你怎敢如此仗势骄横(汝非屠几上肉,吴质吞尔不摇喉,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