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机,毕竟在海战中,水平轰炸机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长门”号被鱼雷击中,爆炸产生的火球与浓烟,引来了更多的鱼雷攻击机。
接下来的两分钟内,又有七架鱼雷攻击机向“长门”号投下了鱼雷,除了一条引引信出问题没有爆炸之外,另外六条都在“长门”号的左舷爆炸,而且命中点全部集中在战舰的中部。
被七条鱼雷击中,“长门”号遭受了灭顶之灾。
七点三十二分,“长门”号就带着七百多名没有来得及撤离的官兵翻覆了,并且在翻覆的过程中,龙骨从中央折断。
后来,日本海军试图打捞起“长门”号,但是最终工程过于浩大而放弃。
中**队在占领了硫黄岛之后,也企图把“长门”号打捞起来,但是在综合评估了“长门”号受到的损伤后,也放弃了打捞计划。
主要就是,即便打捞起来,“长门”号也没有修复价值,只能以做为废钢铁处理掉。
战后,硫黄岛被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且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长门”号的残骸被拖到港外,成为人造礁石。
在“长门”号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陆奥”号也遭到了攻击。
只是,攻击“陆奥”号的不是鱼雷攻击机,而是俯冲轰炸机。
因为硫黄岛军港是一座人造港口,水域面积非常狭窄,所以联合舰队的八艘战列舰都是并排停靠。
“陆奥”号就停在“长门”号的右侧。
正是如此,“长门”号替“陆奥”号挡住了所有鱼雷,而且鱼雷攻击机也无法攻击“陆奥”号。
带头攻击“陆奥”号的是章学洋少校。
与钟兴臣不同,章学洋是留德飞行员,现在是第三舰载航空兵联队,即“汉高祖”号航母上的俯冲轰炸机中队长。
因为甄振国轰炸机场的行动非常顺利,所以章学洋就没有去机场,而是跟在鱼雷攻击机群后面来到了军港上空。
按照要求,他们的首要攻击目标是日本航母。
可惜的是,章学洋带着机群在军港上空飞了两圈,都没有发现那些目标特征极为明显的航母。
要知道,在空中俯瞰,航母与主力舰的差别非常明显。
找不到航母,章学洋自然选择了次要目标,即吨位最大的主力舰。
问题是,等他盯上“长门”号的时候,钟兴臣率领的鱼雷攻击机群已经攻击得手,“长门”号即将翻覆。
显然,没有必要在“长门”号上浪费宝贵的炸弹。
结果就是,章学洋盯上了停在“长门”号内侧,还没有遭到轰炸的“陆奥”号。
事实上,“长门”级战列舰与日本海军的其他战列舰有很明显的区别,即“长门”级只有四座双联装十六英寸主炮炮塔,而且两座尾部炮塔是背负式,而同样只有四座主炮炮塔的“金刚”级的两座尾部炮塔是分开的。至于其他日本战舰,则都有六座双联装主炮炮塔,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此外,“长门”级的舰长、舰宽都比“金刚”级大得多,而且司令塔也更加雄伟。
在对“长门”级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时候,日本海军特意加大了司令塔。
也许,日本海军认为,高大的司令塔,让主力舰看上去更加雄伟。谁能想到,高大的司令塔也是极为明显的目标特征。
要知道,从空中俯瞰,“长门”级与“金刚”级最大的区别,就是司令塔。
七点二十八分,章学洋率先投下炸弹。
与钟兴臣一样,章学洋也是中国海军飞行员中的佼佼者,只不过他擅长的是高空俯冲轰炸,而不是低空水平轰炸。
命中点在“陆奥”号的B炮塔顶部,而且五百公斤航空穿甲弹肯定击穿了炮塔装甲。
结果可想而知。
与加大航空鱼雷一样,在中日战争之后,中国海军认识到,二百五十公斤航空穿甲弹太小了,对付航母还算可以,但是要对付拥有厚实装甲的主力舰,就非常勉强,因此在一九三四年就提出研制五百公斤级航空穿甲弹。
为此,中国海军专门研制了“雪雕”式俯冲轰炸机。
有趣的是,中国海军最初希望用一种机型发展出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以此节约研制经费,降低生产成本与简化后勤保障。可惜的是,这两种用途既然不同的战机根本就不可能糅合到一起,至少在一九三零年代办不到。也正是分开发展,才有了在大战初期性能超群的两种舰载飞机,也才因此成就了“雪雕”的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