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战行动,而且得由陆军担当主角。
也就是说,冯承乾的做法,并不能改变最终的结局。
当然,顾祝同也不是笨蛋。
冯承乾没有答应让陆军参战,却答应派遣更多的地面部队,即在一月底为顾祝同派来第三批十个陆战师。
这样一来,陆战队的总兵力就超过了四十万。
显然,对于攻打古巴来说,四十万部队已经足够多了。按照顾祝同的估计,十五个陆战师就能够完成主要的作战任务,而多出来的七个陆战师可以充当预备队,在必要的时候还能拆散了为其他陆战师补充兵力。
当然,顾祝同也在这个时候想明白了。
冯承乾不让陆军参加攻打古巴的作战行动,很有可能与他的战略选择有关,即冯承乾并不急着攻打美国本土。
问题是,取代地面进攻的唯一手段就是战略轰炸。
对美国这种大陆型国家来说,海上封锁没有任何意义,毕竟美国能在主要资源上做到自给自足。
只是,对大陆型国家,战略轰炸同样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英国战败之前,美英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了持续四年的战略轰炸,动用了上万架重型轰炸机,投下了上百万吨的炸弹,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多座大城市变成了废墟,造成了数十万人伤亡、数百万人失去家园,甚至使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钢铁、煤炭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产量降低了很大一截。在一九四三年,因为鲁尔地区遭到大规模轰炸,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煤炭产量降低了百分之四十,钢铁产量降低了百分之二十八,导致当年的军火产量降低了将近百分之十,坦克减产近两千辆。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并没有在轰炸中轰然倒下,由中国提供的援助、以及从占领区获得的资源,弥补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损失,把主要工业转移到东部地区也减轻了工业损失。到最后,在战略轰炸中败下阵来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而是岛国的英国。
显然,美国更不可能在战略轰炸中轰然倒下。
要知道,就算中国空军拥有当时世界上作战半径最大的重型轰炸机,而且把这种轰炸机部署在古巴与美国西海岸,就能覆盖美国全境,而由远程战斗机护航的话,则能覆盖美国最为重要的东海岸、五大湖与墨西哥湾地区。问题是,“超级空中霸王”的产能很低,月产量在一百架左右。更重要的是,这种轰炸机采用了大量新技术,还使用了很多昂贵的材料,比如机身承力结构就是铝合金,部分地方还使用了在当时极为昂贵的镁铝合金,为之配备的轰炸仪同样贵得吓人,而专门为之研制的发动机更是比一架战斗机还要昂贵。当时,“超级空中霸王”的单价相当于一艘反潜驱逐舰!
这是个什么概念?
中国空军就算有海军那么多的经费,也不可能采购数千架“超级空中霸王”。
事实上,中国空军得到的经费要比海军少得多。
虽然海军以转移支付的方式采购了一千架“超级空中霸王”,但是到一九四七年底,这种轰炸机的总产量还不到四千架,而且除掉作战损失、以及非战斗损失,只剩下了三千五百架左右。
显然,中国当局也不会让军队采购更多的“超级空中霸王”了。
要知道,裁军已经开始,而且战争的结局已经不可更改,中国政府不可能让军队再大手大脚的花钱。
说白了,与其把钱用来采购轰炸机,还不如用来购买面粉与大米。
依靠这三千五百架轰炸机,显然不可能把美国打爬下。
事实上,就算把“超级空中霸王”的数量增加一倍,也未必能够让美国投降。
战略轰炸不可能击败美国,只会让战争延长。
显然,这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结果。
可以说,这场大战打得已经足够久了,再过几个月就持续了七年。不管是在前线作战的军人、还是在后方劳作的平民,承受力都有一个极限,而七年的苦战,已经让中**民离这个极限非常近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政府决定在大战结束前开始裁军的主要原因。
对胜利的渴望,支持着中**民坚持了下来,而聪明的领导人,显然不会在即将得到胜利的时候让自己倒下。
那些,尽快取得胜利才是真正的关键。
为此,就不应该浪费宝贵的时间。
也许,攻打美国本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会有很多优秀的军人血洒疆场,可是对于赢得一个毫无意义的胜利来说,这个代价根本不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