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无路可退,丢掉克鲁塞斯就意味着将丢掉圣克拉拉,从而失去整个古巴。
三月五日,突破口扩大到了十公里,已经有三个陆战师越过了美军防线,两个陆战师向克鲁塞斯推进,另外一个陆战师则向西运动。美军一直在稳步退却,但是没有溃退,也没有放弃克鲁塞斯。
当时,在突破口东面的美军全部往克鲁塞斯撤退。
大概是布雷德利有先见之明,在此之前就在克鲁塞斯附近修建了环形防线,而且把防御阵地扩大到了克鲁塞斯郊外。虽然美军的防御重点在南面,而中国海军陆战队的突破口在西面,但是利用前线军队争取到的两天时间,美军完成了防御调动,大批主力部队转移到了克鲁塞斯西面。
在突破口西面的美军没有往克鲁塞斯撤退,而是一步一步的退向大哈圭。
也就是说,这次突破把美军分割成了两个部分。
有趣的是,东面的美军要比西面的多得多,即美军的防御重点依然是圣克拉拉,而不是哈瓦那。
事实上,中国海军陆战队在这个时候获得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这就是,以围困的方式拖住克鲁塞斯以东的美军主力部队,然后分出更多的兵力向哈瓦那进军。只要陆战队行动迅速,美军就没有机会在哈瓦那沦陷之前派出增援部队,也就将丢掉半个古巴。
只是,顾祝同没有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陆战队向哈瓦那进军的速度肯定快不到哪里去。
主要就是,在取得突破之后,不管是向克鲁塞斯进军,还是向西推进,都难以得到舰队的炮火支援。到时候,能够为陆战队提供支援的,除了航空兵之外,就只有陆战队自己的炮兵了。
显然,陆战队的炮兵并不强大。
可以说,这也正是陆战队与陆军的主要区别之一。
在陆军中,炮兵有很高的地位。别的不说,中国陆军将领中,有将近三分之一来自炮兵部队。大战打到这个时候,陆军不但有炮兵营、炮兵团与炮兵师,还组建了炮兵军与炮兵集团军。
在陆战队中,炮兵的最高编制就是营。
一般情况下,炮兵营直接编制在陆战师中,并且根据作战需要配发给陆战旅或者是陆战团。如果遇到特殊情况,炮兵营还会被拆散成炮兵连,加强给步兵营,或者单独用在关键作战方向上。
此外,在步兵营中,也有炮兵连。只是,隶属于营的炮兵连,一般只装备迫击炮与无坐力炮。在大战初期,陆战队的炮兵连还装备有一些便于野战的山炮,只是到了大战后期,山炮全部被淘汰了。
由此可见,陆战队的炮兵部队弱小得多,编制规模也小得多。
这直接体现出,陆战队不是很重视炮兵。
当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在大洋战场上,陆战队几乎不需要炮兵,或者说陆战队的炮兵就是在海岸线附近活动的战舰与火力支援舰。在攻打岛屿的作战行动中,任何时候都有战舰在战场附近活动,随时为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援。在攻打西南太平洋的时候,陆战队还获得了火力支援舰,炮火支援有了更大的保证。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陆战队完全没有必要组建一支强大的炮兵。
当然,没有炮兵也是不行的。
在攻打所罗门群岛的战斗中,陆战队缺乏炮兵的问题就显现了出来,随后在攻打新喀里多尼亚、攻打澳洲大陆的战斗中,这个问题再次暴露了出来。只是,得到舰队与航空兵的全力支援,问题还不是那么严重。
直到攻打美国西海岸,特别是进军圣迭戈的时候,陆战队缺少炮兵的问题才引起重视。
只是,这个时候再来解决问题,已经太晚了。
别忘了,为了减少军费开支,裁军行动已经开始,政府肯定不会为陆战队专门研制与采购火炮。
至于陆军的火炮,并非全都适合装备陆战队。
主要就是,陆军的作战方式与陆战队不大一样,在炮兵建设上,陆军更加注重火炮的持续作战能力。比如,在某些大型会战中,激烈的战斗往往会持续好几天、甚至数十日,因此陆军要求所有重炮都能持续开火数个小时,如果有完善的维护与保养,一些重炮甚至能持续开火好几天。当然,在这种高强度的持续战斗中,火炮的开火速度不会快到那里去,一般几分钟才开火一次。为了解决炮击密度的问题,陆军最喜欢用的办法不是提高火炮射速,而是增加火炮的数量。比如在发起攻打乌拉尔河三角洲的会战时,陆军就在宽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