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风云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六百一十一章 肢解俄国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争夺战败国,成为中德两国在大战末期斗争的重头戏。

事实上,早在一九四四年,中德两国就在处置战败国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这就是如何处置战败的俄国。

有趣的是,当时中德两国的对俄态度与后来的对美态度截然相反。

这就是,中国希望尽可能的深入的肢解俄国,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认为不应该过于严重的削弱俄国。

当然,这与中德两国的基本战略处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俄国战败之后,中德两国只在一个问题上存在共识,即俄国必须被削弱,不能再对中德构成威胁,而且被削弱后的俄国应该成为中德之间的战略缓冲区,即以此防止中德产生直接利益矛盾。

只是,在如何削弱俄国的问题上,中德两国却有着明确的分歧。

在参战之前,中德就达成了共同对付俄国的秘密协议,而在这份协议里面,明确规定在俄国战败之后,中国有权收回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所篡夺的土地,使中俄边境恢复到《中俄尼布楚条约》时的状态,此外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战略安全需求,从俄国索取部分土地。只是,在这方面,协议中做了明确规定,即中德索取的土地面积均不得超过俄国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

这些规定,说白了就是中德在相互制约,以免俄国丧失其战略价值。

问题是,即便中国索回了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的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把中俄边境线恢复到《尼布楚条约》的状态,而且中德各索取了俄国百分之十的国土,俄国依然是一个庞然大物。

要知道,在损失了这些土地之后,俄国依然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此外,中国索回与索取的是俄国的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索取的是靠近东普鲁士的俄国东部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居民都不是很多,俄国人口集中在莫斯科、基辅与明斯克等大城市附近。

也就是说,在失去了这些之后,俄国依然拥有成为世界级强国的基础。

显然,这样的俄国在战后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也许几十年之后,俄国就将再次成为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心腹大患。

这样一来,肢解俄国就势在必行了。

最初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只原则上把被削弱后的俄国肢解成两个国家,即以乌拉尔山为界,东面与西面各成立一个国家。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如意算盘是,中德各控制其中的一个国家。

这样一来,德意志第二帝国控制的肯定是乌拉尔山以西的“西俄”,而中国控制的则是乌拉尔山以东的“东俄”。

虽然在国土面积、自然资源等方面,“东俄”比“西俄”好得多,但是在最为重要的国家组成部分上,即人口方面,“西俄”却拥有绝对的优势。要知道,生活在乌拉尔山以西地区的俄国人占到了人口总量的百分之八十。即便在大战期间,俄国西部地区的人口大量向东部与中部地区转移,西部地区的人口总量依然多得多,所占比重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而且以俄罗斯族为主。

对于这样的划分,中国显然不会答应。

要知道,俄国的分裂局面也许会持续几十年,可是当局势稳定下来之后,俄国人就会谋求统一。到这个时候,肯定是人口占多数的“西俄”统一“东俄”,而且俄国谋求统一本身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正是如此,中国坚持要把俄国肢解成三个以上的国家,而且是越多越好。

可以说,被肢解之后的每一个国家都必须足够弱小,而最低标准就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通过军事行动统一全俄的能力。

显然,把俄国肢解成三个国家是最低标准。

事实上,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反对多出一个国家来,毕竟把俄国肢解成两个国家与三个国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问题是,在如何肢解俄国的问题上,中德的矛盾就太突出了。

按照中国的意思,应该按照人口数量来划分边境,即应该保留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来成为中德之间的战略缓冲区,而这个国家至少得拥有俄国百分之五十的人口,使其能够具备较高的独立性。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上必须位于正中间,才能够起到战略缓冲的作用,且不被中国或者德意志第二帝国控制。此外,另外两个国家的人口应该占俄国人口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且分别位于东方与西方,成为中德两国与新俄国之间的缓冲区,并且成为遏制新俄国的防线。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