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关系,即H-82的存在,能够迫使德军在新式轰炸机项目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而且H-82的性能取舍,必然会对德军轰炸机的发展产生影响。
事实也确实如此。
为了掩盖H-1A项目,即正在研制的隐身轰炸机,中国空军一直在高调宣扬H-82项目的性能先进性,特别是其高空高速性能。此外,中**方还利用了舆论宣传,即借新闻媒体来提高H-82项目的地位。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德军都认为H-82是一种高空高速轰炸机。
显然,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认识。
要知道,H-82项目即便被保留了下来,也不是高空高速轰炸机,而是一种注重超低空突防能力的轰炸机。也就是说,H-82不但没有“双三”指标,连“双二点五”的性能指标也被放弃了。
问题是,德军并不知道H-82的真实面目。
结果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德军的重点是解决热障产生的问题,即让轰炸机达到由中国空军提出的“双三”性能。
显然,这样的发展方式,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有趣的是,德军在新式轰炸机项目上的投入,最终催生了冷战时期飞得最快与最高的战斗机的诞生,即Bf-1000式大型截击机。这种在一九七二年首飞的战斗机,最大飞行速度达到了三点二马赫、最大飞行高度达到了三万一千米,而且拥有三千公里以上的航程,为冷战期间飞得最快与最高的战斗机,其很多性能与中国空军的ZZ-17战略侦察机相当,而且是典型的截击机。
可惜的是,被德军给予厚望的新式轰炸机却遇到了大麻烦。
这就是,在战斗机上使用的技术,未必能够用到轰炸机上。
事实上,德军在研制Bf-1000战斗机的时候,使用了很多野蛮的手段来克服技术上的难题。比如,Bf-1000上用得最多的材料不是钛合金,而是不锈钢!也就是说,德军为了解决热障与降低成本,用不锈钢替代了铝合金。显然,这直接导致Bf-1000成为了一种极为笨重的战斗机,基本上不具备格斗能力,成为了典型的截击机。此外,Bf-1000使用的电子设备也极为落后,根本无法跟同时代的中国战斗机相提并论,因此其作战效率并没有德军吹嘘的那么高。
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航空工程师走了差不多十年。
直到一九七四年,帝国工程师才猛然认识到,以现的技术,根本制造不出具备“双三”性能的轰炸机。
问题是,德军并不知道中国空军已经调整了H-82的性能指标。
结果就是,即便帝国的航空工程师认为技术还不够先进,德军也没有放弃已经制订好的轰炸机性能指标。
受此影响,德军的新式轰炸机项目又被耽搁了好几年。
直到一九八零年,在中国空军即将完成H-82样机的制造工作的时候,德军情报部门才确认,中国空军的新式轰炸机不再以高空突防为主要作战手段,而是重点强调了超低空高速突防能力。
也就是说,直到这个时候,德军的轰炸机研制工作才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显然,这等于是从头开始。
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德军至少需要十多年才能研制出新式轰炸机。受经济与政治等因素影响,德军的新式轰炸机项目就很有可能难产,而且肯定会在冷战结束之前,随着帝国大幅度削减军费而下马。
只是,发生在一九八四年的一次情报泄密事件帮了德军的大忙。
这就是,一名被德意志第二帝国策反的中国航空工程师在叛逃的时候,把H-82的大部分设计图纸带到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在拿到H-82的设计图纸之后,帝国的航空工程师惊讶的发现,中国正在设计的轰炸机与其原先设计的轰炸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都采用了可变后掠翼与升力体气动布局,而且都以吊挂的方式安放发动机。
受此启发,德军的新式轰炸机设计工作开始加速。
一九八八年,在中国国民议会批准了H-82订单的这一年,Ju-610式轰炸机也正式完成了定型工作。
两年之后,Ju-610的原形机上天。
一九九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正式批准了订购Ju-610的量产合同,计划分阶段为德军订购二百四十架。
合同得到落实的话,Ju-610将全面取代He-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