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曹贼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13章 愿闻其详(急求月票!)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而是被当地豪强掌控。而这些豪强,偏偏有背景复杂。叔孙欲立足海西,困难重重。”

曹朋曾听邓稷说过海西的状况。

也知道,海西县如今非常复杂……

但具体怎么个复杂?邓稷也没有告诉他。

那些公文,邓稷保管的很好,一般是不会让曹朋接触。濮阳闿是他的幕僚,接触起来自然方便,曹朋听他这么一说,顿时生出紧张感,等着濮阳闿继续说下去,让他也好做些准备。

哪知道,濮阳闿突然闭嘴。

他沉默了片刻,扭头看着曹朋。

“听说,你已通读《诗》《论》?”

曹朋点点头,疑惑的看着他。

“那你以为《论》所著何也?”

这问题,可有点大了!

濮阳闿是问曹朋:论语里,都写得什么?

听上去似乎很简单,可实际上,却包含着诸多内容。要知道,自《论》问世,有诸多版本的解释。特别是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论》更被儒者奉为经典,蒙上一层神秘面纱。非高明之士,不可以注《论》。因为那里面,包涵了孔仲尼的言谈。谁敢轻易注释?

濮阳闿这个问题,似有考校之意。

只是,他就不觉得,让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来评价《论》,有点过份吗?

可既然濮阳闿划出道来,曹朋是断然不会拒绝。

濮阳闿眼中,似有一种嘲讽之意。他来到许都之后,常听人称赞曹朋,心里不免有些不舒服。

在他的心里。同龄人中,他的儿子最出色。

但现在……所以,濮阳闿也就存了考校曹朋的意思。

曹朋不由得乐开怀!

老夫子,哥读过《论语别裁》……

他想了想,回答道:“《论》所载。无非下学之事。”

濮阳闿闻听,眉头一皱,“继续说。”

曹朋见他没有发表意见,于是大着胆子回答道:“学生以为,读《论》,需用明于心,汲汲于下学。而求起心知所同然者,功深力到。他日之上达,无非是今日之下学。所以读《论》,必知通体而好之。”

曹朋是说,《论语》记载的,无非是生活中的琐碎。同时包含着孔圣人一声的成长感悟。

想要明白其中的奥妙,需身体力行,从生活中的琐碎感悟,然后慢慢体味孔夫子的高妙所在。生活够了,感悟就有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其中的感悟越深,自然就可以水到渠成。

也就是说,曹朋反对如今许多名士,截取《论》的某一个章节,大肆点评。

亦或者说,曹朋等于驳斥了当下许多名士的观点,口吻中自然流露出一丝丝狂放之意。

濮阳闿的表情,有些难看。

他沉默片刻,突然又问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友学既然通读《诗》《论》,想必也能为我解惑其中之意。”

这可是牵扯到具体的学术观点了!

曹朋深吸一口气,“小子以为,学而时习之,重点在于‘时’和‘习’两个字上。什么是学问?小子觉得,学问并非只是读书。学问不是文字!一个人的文章再好,也只能说他文章好;一个人懂得再多,也只能说他见识广博。小子以为,学问,不一定要懂得读书识字。

把人做好,把事情做对,那就是学问。

《庄子》将有道之人,称之为真人。什么是真人?小子以为,把人作好,就是真人……何为道?子曰:一以贯之。能够秉承如一,勿论艰辛挫折和失败,坚定自己的信念,就是‘一’。做到了‘一’,就是作好了人;作好了‘人’,才是真正的学问……所以,学而时习之,小子认为是从生活中时时坚持自己,时时体悟,方能有所获,方能感受快乐!”

濮阳闿,倒吸一口凉气!

不得不说,曹朋这一番话,几乎是推翻了这时代中,大多数人的观念。

听上去有些荒诞,一个不识得字的人,如何能被称之为有学问的人?可转念又一想,曹朋所言,不无道理。

而且,从他这一番话,濮阳闿可以肯定,这孩子真的是通读了《论》,否则不可能有此见识。

曹朋,似乎又回到了当初羊册镇车马驿时,与司马徽庞季侃侃而谈的那种状态里。

邓稷正好有些乏了,所以走出房间,看到曹朋和濮阳闿并排而坐,似乎正在讨论着什么事情。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