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机变诡异的中国古代权术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4部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响。刘秀以神道设教,利用图谶来为自己夺取政权制造舆论,不能不说是一种极为高明的谋略。

公元17年,刘、刘秀在南阳舂陵起兵,集合了8000人的队伍,合并到绿林军中。由于在战斗中刘指挥得当,部众作战勇敢,一开始就打了几场胜仗。在分配战利品时,舂陵兵自然就分得多一些,这样就引起了绿林军将士的不满。在个别人的挑动之下,一场火拼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刘秀获知消息,便立即与刘商量,决定以大局为重,劝告刘氏部众将分得的财物全数交给绿林军。绿林军将士得到财物后,高兴地说:“刘秀真不愧是汉家子孙,帝室后裔。”这一场内讧的平息,提高了刘秀在起义军中的威信。但刘、刘秀兄弟势力的发展,引起了绿林军中一些将领的疑虑。为了抑制刘氏的势力,他们便拥立另外一位缺乏实力的西汉宗室刘玄为皇帝,建立了更始政权。刘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不久,刘、刘秀兄弟分别在昆阳之战和宛城之战中打败王莽的军队,彻底扭转了局面,王莽政权败局已定。同时刘氏兄弟也名声大振,威望大为提高。特别是刘,恃才傲物,根本不把刘玄放在眼里。心胸狭隘的更始帝刘玄唯恐刘氏兄弟的发展危及自己的地位,便乘刘秀外出之机,找个借口杀了刘。兄长被害,刘秀悲痛欲绝,但他深知目前自己的实力太弱,与更始政权闹翻对自己不利,于是他决定施行韬晦之术,以惊人的毅力强忍悲痛,立即驰回宛城,求见更始帝,叩头谢罪。刘的部属到刘秀住处凭吊刘,刘秀既不为刘服丧,也不与他们谈及刘之事,只是引过自责。在大庭广众面前,他饮食言笑一如平常,好像对兄长的被杀他一点也不在意,同时他也从不言及昆阳之战中自己的功劳。但每当夜深人静,他一人独处时,却抑制不住心中的悲愤,饮泣于被中,泪水湿透了枕席。另一方面,刘秀又千方百计结交更始帝的左丞相曹竟父子。刘秀的忍辱负重和韬晦之计终于解除了刘玄的戒心,并重新赢得了更始帝的信任。不久,更始帝打算委派刘秀前往河北镇慰州郡。朱鲔、李轶等大臣却竭力劝更始帝不要派刘秀去河北,否则放虎归山,终成大患。曹竟父子则私下对更始帝说:“刘秀多谋善断,为人谨厚,对陛下也忠心耿耿,镇抚河北之重任,非刘秀莫属。朱、李等人嫉贤妒能,望皇上明察。”刘玄果然对刘秀十分放心,任命他为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持节前往河北镇慰州郡。从此,刘秀开始经营河北,发展自己的势力,踏上了与群雄争夺天下的历程。

当时河北境内共有铜马、青犊、五校等十余支农民起义军,拥有数十万之众。地方豪强武装遍布各地,拥兵自保,依寨据守。刘秀单车赴河北,既无“尺土之柄”,又无人马可恃,境况之艰窘可想而知。但刘秀也有他自己的优势,第一,他出身宗室,是汉高祖的九世孙,顺应了当时社会上“中兴汉室”的呼声。第二,“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为他奠定了舆论基础。第三,他在昆阳之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智大勇、以少胜多的气概和大败王莽的光辉战绩也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第四,他为人仁慈、厚道、谨慎、持重,待人和气,广接良缘,不居功自傲,不聚敛财物,在绿林军中甚得人心。他的这些品质使他具有人格上的魅力,不仅成为当时世族豪强地主理想的代表人物,而且也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拥戴。所以,当他单车赴河北以后,他旧时的同窗邓禹就来到了他的身边,与他共同制定了“以诚信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的方针。他深入各州县,接见各级官吏,考察他们的政绩,罢黜贪官污吏,选用贤人能士,革除王莽苛政,平省冤狱,赦遣囚徒,恢复汉朝官名,等等。他恩威并用,刑赏结合,宽严适度,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赢得了民心,廓清了河北。

在延揽人才方面,刘秀主要利用联姻和宗法裙带关系,联络河北各种势力,收并世家大族、乡里豪强及其宾客、部曲。西汉后期以来,世族豪强地主及与之相适应的家族宗法势力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而刘秀正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王莽政权的覆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得到豪强地主的支持。在刘秀政治势力发展的过程中,他比其他政治集团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充分认识到世家大族在社会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采用各种方法取得他们的支持,其中利用婚姻和族党关系便是他的重要谋略。刘秀的妻族郭氏,就是他赴河北以后以婚姻形式联络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郭氏是河北真定的世家大族,郭昌的亲家刘扬也是世家大族,起兵反王莽,有众十余万。刘秀赴河北后,派巨鹿世族刘植劝降刘扬,刘扬乃率部归顺刘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