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机变诡异的中国古代权术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9部分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弱之君主企图通过政变的方式夺回政权,如汉献帝阴谋反对曹操的政变、曹髦谋诛司马氏的政变等,但是这些政变往往因其力量太弱,而以失败告终。

政变的发动时机,一般是在皇帝去世前后,新旧皇帝交接之际。秦二世的沙丘政变就是在秦始皇去世以后。东汉安帝也是在出游途中暴病而亡,阎皇后与阎显兄弟及宦官江京等假称安帝病重,还卧车,急行四日回到宫中,第二天晚上才发丧,尊阎皇后为太后,任命阎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随即立北乡侯为帝,阎氏外戚控制了朝政。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更多的是发生在皇帝病重或弥留之时。有时皇帝的死,本身就是政变的结果。在皇帝病重之时,皇室中的某些野心家,可以凭借着皇室成员的优势,在宫中施展权谋,加速皇帝的死亡,然后自己一举夺得政权。

隋文帝晚年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杨广害怕文帝临死前又改立杨勇,于是就在文帝病重之时,命杨素和张衡进毒,将隋文帝毒死。就在当天夜里,文帝的尸骨未寒,杨广就强暴了文帝的爱妃陈氏。

关于宋太宗“烛影斧声”即位的传说也是发生在皇帝弥留之际。公元976年10月,宋太祖忽然染病不起,朝中大事由其弟弟赵匡义主持。赵匡义是陈桥兵变的主谋之一,北宋建立以后,被封为晋王,任开封府尹,实际上相当于储君的位置。宋太祖本来有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芸。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该由德昭继承皇位。但德昭和德芸皆年幼,宋太祖根据当时的形势,若由年幼的德昭即位,他害怕重蹈后周的覆辙,所以没有立其子为太子,而由赵匡义为皇位继承人。但赵匡义担心的是太祖会不会变卦。如果政局稳定,太祖的儿子也长大了,难保太祖不会改变态度。就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内侍急召赵匡义火速进宫。赵匡义进入后宫,见太祖呼吸异常,目光呆滞,望着外面,口不能言。赵匡义命内侍全部退出,寝宫里只有兄弟二人。过了一阵,立在门外的内侍忽然听到室内有动静,就偷偷地往门缝里看。隐隐约约听到太祖在说什么,过了片刻,又见烛影晃动不停,室内忽明忽暗,赵匡义忽然离开座位,好像在逃避什么,接着又听到斧头落地的声音和太祖的几声惨叫。大家正在纳闷,忽听赵匡义慌慌张张在室内传呼内侍,叫速请皇子、皇后到来。于是分头去请,不一会儿都陆续到齐,大家走近卧榻一看,见太祖早已悠然归天了。这时内侍王继恩宣读太祖遗诏,由赵匡义即位。这“烛影斧声”的秘密恐怕只有永沉史海了。

除了皇室成员,朝中掌握实权的大臣也往往利用这一时机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武则天病重之时,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废武周,立中宗。明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也是在景帝病重之时,由一批朝臣和宦官密谋策划的。

历史上的这些政变,大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时机的掌握、策略的运用,都很老辣、纯熟、周密。政变者在事前尽量伪装、掩饰自己,麻痹对手,在对方完全不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发动,令对手猝不及防。曹魏政权后期,司马懿为了夺取曹魏的政权,就经过了长期的精心准备。

北周宣帝时,外戚兼权臣杨坚毒杀宣帝,可以说是这一类政变的典型了。据历史学家胡如雷先生的研究,周宣帝的死,就是杨坚发动的一场政变。杨坚素有野心,周武帝已有所觉察,周宣帝对杨氏更是忌惮。他曾对杨皇后说:“必族灭尔家。”有一次他召杨坚进宫,对左右说:“若杨坚面色异常,就立即杀掉他。”可见杨坚与自己的这位女婿之间,已到了骑虎难下之势,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据《周书·宣帝纪》的记载,公元580年5月10日夜,宣帝驾幸天兴宫。第二天,宣帝生病,还宫,诏隋国公杨坚入宫侍疾。23日,诏赵、陈、越、代司马懿像、滕五王入朝。第二天宣帝就死了。宣帝之死,疑点甚多:第一,宣帝时年22岁,死得未免太早。另据记载,宣帝发病不久,即不能说话,这尤为可疑。第二,宣帝在驾崩前没有留下遗诏,这也有悖于常情。第三,皇帝患病,请长辈入宫侍疾,似乎不合情理,更何况宣帝对杨坚非常忌惮,在弥留之际绝不可能召他入宫。第四,从发病到死,时间非常短暂,而且病情发展非常迅猛,杨坚入宫侍疾不久,就召五王入朝,这显然是杨坚清除异己的举措。可见,宣帝生病以后,杨坚利用他在宫中的势力,精心安排了一场政变,弑杀宣帝,然后立年仅8岁的静帝,不久即以禅让的方式夺取了北周的政权。

魏明帝时,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曹爽是一个毫无才干的人,但他却有极强的权力欲。为了专断朝政,他安插亲信,排挤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