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中国近代史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28部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随后传来的阵阵欢呼声,说明了一切——“突破了!突破乌拉尔防线了……”

董毅然没搞明白是哪里突破了,这刚刚还打的激烈,怎么就突破了,但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找到答案了,身上的伤口虽不很深,血却没少流,骤然放松下来的董毅然,只觉得眼前金花四溅,嘟囔了句“流星雨……”,就晕倒了。

仗打到这个时候,谁都知道守不住了。上边一公里的豁口还没堵住,中间就又撕开了一个七八公里的口子。一天的激战下来,却还是失败了,所有的疲惫似乎都在这一刻爆发出来,无所畏惧的苏联红军消失的无影无踪,只剩下一群垂头丧气的失败者。

苏军的低级军官,叫骂着,踢打着,躺倒在地上的苏联士兵一动不动。

谁也没有办法,率领这样一群人发起进攻,并取得胜利。消除疲惫,振奋军心都需要时间,而苏联人最缺乏的就是时间。

到了明天,中国人就会把豁口变成坚不可摧的阵地——这些天可没少看中国人修阵地。到了明天,中国人就会快速深入,迂回包抄,乌拉尔防线可不能够和马其诺相比,在面对正面进攻的时候,背后游曳着一支敌军大部队,这怎么守住。

斯大林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撤退恐怕是一定要撤退了,但这真的很难下决心。而且怎么撤退,退到哪里,都需要考虑周全。现在的形势很恶劣,甚至比中军刚参战时,还恶劣。

南边的高加索方面军还没有撤下来,这也不是他们行动迟缓。中国使用云爆弹,苏联是对下层民众,普通老百姓保密了,但高层还是都知道的。如果高加索方面军撤到斯大林格勒,中国人使用云稗弹怎么办?那不给一勺烩了。

对于中国国内的纷争,斯大林不感兴趣,纷争再大,也不会不用云爆弹的,不用云爆弹才真是希奇事。时机稍纵即逝,略一犹豫,局面就变成这样子了。

只能命令高加索方面军抓住这最后的时机,必须在五天之内,行动起来,突破德军的干扰,撤退到斯大林格勒。

至于撤退到哪里,斯大林站在那张大大的办公桌旁,仔细查看地图。其实不看,那里的地图也印在他的心里。

无声的叹息了一声,斯大林心想,只有退到萨拉托夫、古比雪夫和奥仑堡一线,依托伏尔加河防守,才最稳妥。

但是,一旦如此,斯大林格勒可就成了孤城,成为另一个列宁格勒了。中德军队会从四面包围它,中国可与德军不一样,在里海有一支小小的舰队,配合空中优势,伏尔加河的情势也不容乐观。那样的话,斯大林格勒就连水路交通也被断绝了……

不过,暂时还毋须担心,没有攻克伏尔加河口城市阿斯特拉罕,中国舰队就不能进入伏尔加河,那里的守军不多,但在中德军队重视之前,还不会失守。

况且,不如此又能怎么办呢?

斯大林没有找到办法,他环视一周,也没有人提出意见。看来只有按朱可夫的意见行事,想办法消灭中国里海舰队了。

剩下的撤退,就毋须斯大林操心了,他苦笑一下,苏军的撤退最熟练了。

乌拉尔防线的苏军没有辜负斯大林的信任,连夜完满地进行了撤退。

首先,苏军组织了敢死对,对两处豁口进行了牵制性进攻,这是佯攻,却进攻的很激烈,要把中军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里,才会忽视苏军的行动,掩盖苏军的撤退企图。

被拦腰截断的苏军守军,南段苏军被中军隔开,凭着两条腿在平原上是跑不过中军的,他们会留下一部殿后,主力撤向斯大林格勒;北段守军的选择比较多,但最快捷的,还是撤退到乌拉尔斯克,经铁路前往萨拉托夫,再转道古比雪夫和奥仑堡。

计划即定,苏联人就趁着天黑,有条不紊地执行起来。

果然,中军对苦战半月才打开的缺口十分重视,一直到黎明时分,才察觉不对,随即的侦察证实了这一点。

此后,蔡锷调动大军,对苏军展开了猛攻,也是抓到了小猫三两只,苏军的主力部队已大部撤走了。接下来几天,中国空军轮番出动,轰炸撤退的苏军,迟滞其行动,并派出机械化部队衔尾追击。然而,从乌拉尔防线到斯大林格勒仅仅三百多公里,苏军提前出发一夜,又不断派出部队迟滞中军的追击。

即便霍东阁遇到苏军迟滞部队,直接绕行,但打打停停,以战斗部队前行,或者遇到一片地雷区,总是要探测一番,到了,也没有追上苏军主力,反而在临近斯大林格勒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新鲜事,吃了个小亏。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