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中国近代史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34部分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办法了,美、英两国已经在六月中,就中断了对苏联的援助物资供给。没有人还以为,苏联能够坚持下去。俄罗斯人已经失去了胜利的信心,所有人都如此,除了斯大林。斯大林也是不得已,才困兽尤斗的。说白了,斯大林想投降,都找不着地方。

三月份,叶卡捷琳堡守军投降。中国人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该地。到了五月份,中德联军又展开了新的攻势,其进展势如破竹。五月份,列宁格勒部分守军率先投降,德军与芬兰军在此汇合,趁着局势混乱攻克了列宁格勒,并迅速向纵深发展。随之而来,投降主义占了上风,许多城市不战而降,极大的动摇了苏军抵抗的决心。到了七月,苏军据守的重要城市,西方只剩下,莫斯科摇摇欲坠,东方唯有朱可夫困守车城。北方的工业区也被分割成几块。乌拉尔山以东,没有一座城市,还在苏军的掌握之中。

这仗怎么打?谁来也打不赢的!大家都是活一天算一天,能逃跑运气好的已经逃跑了,运气不好的都已被处死。坐在这里的,都是无处可逃,也逃不掉的。

会议没有得出任何结论,就结束了,斯大林是快疯了,却也知道,不能把所有人都逼上绝路。呆坐在办公室里,看着那张铺在他那宽大的办公桌上的军用地图,斯大林脑袋涨的都木了,似乎想了很多,又似乎什么也没有想,没有人敢来打绕他,也没有人还想围着他转,树倒猢狲散,说的就是这场景。

呆了不知多长时间,斯大林拿起电话,要通了瓦西里,命令他过来。瓦西里是寥寥无几的可以信赖的人,瓦西里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一切已经准备就绪。”

苏联人在42年冬季,发动大批民众,在卡马河等地,依托地形,构建了新防线。但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苏联人的民心士气几经打击,先后死伤被俘者数以百万计,大部分国土被占领,屡战屡败。空洞的口号再也无法激励苏联人继续奋战下去,苏联人已丧失了胜利的信心。从五月份,中德联军互相配合,开始新攻势后,苏军一溃千里,不战自散的状况屡见不鲜。特别是,中国肆无忌惮地在五月的攻势里,又使用了云爆弹,尽管只有区区三四颗,却严重打击了苏联人的士气。

六月初,中国军队未经强烈抵抗,轻易地越过了卡马河。如果不是希特勒出于私心,要求中国军队向北进攻。如今围困在喀山城下的,就不是德军,而是中军了。

希特勒给出了很优厚的条件,诸如中国文物什么的、我同意了德国方面的请求。中国胜利即可,占领喀山与否,实在无关紧要。希特勒需要战胜俄罗斯的桂冠,那就给他。这东西,对我并没有什么意义,我无须更多荣誉。众所周知,中国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这就够了。当然,这多少令军方有些不舍。我却命令,迅速占领各工业区,不要放过苏联重要的研究机构,也不要放过那里的大型工厂,一切机器设备、工业设施、贵重物品,都运回国内,多多益善。

欧洲部分总是要交给德国的,不能拥有,就要破坏其工业基础。这些东西就算运回国了,用不上卖废铁,我也不会留给俄国人的。

于是,中国军队快速向北、向西北进军,全不顾忌苏军的抵抗。有大批飞机的照顾,也不会吃大亏。有危险的话,我也不会吝啬云爆弹。二代云爆弹一枚二十几万元,实在算不上昂贵,七、八辆剑齿虎的价钱(重型坦克)罢了。上一次,一举花了一千几百万,看起来很多。但考虑到一场战役的花费,这不过是毛毛雨。

中国军队就象蝗虫一样,所过之处,大肆收挂。倒不至于劫掠民财,但工厂、银行、国家储备、珍贵文物等等,一旦形势稍为稳定,就全部都会运回国内。一时间,中国军队出现了进攻的同时,源源不断向后输送物资的希奇景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不说苏联“曾”在东北做的事,连德国人不也是如此做的。我不把这些运回国内,难道还给旁人留下不成?!

为了不影响战斗,汪道铭与蔡锷商议过后,重新启用了我在安徽新军时制定的缴获分配制度。这东东属于老古董,快二十年没执行了,但也一直没明文废除。大多数中低级军官都不知道该条例,然而怎么说也是合法的军规。大体说来,一半缴获归公,一半缴获由部队分配,军官、士官、列兵;进攻部队、炮兵部队、后勤部队;都有详细地分配比例。

很快,在国内市场上,出现了大批来路不明的拍卖品,从乱七八糟的油画、家具,到半新不旧的机器设备,应有尽有。这些东西来的容易,部队也希望尽快换成现钱,都是三个不值二个的就卖掉了。价格便宜,很受欢迎。但数量一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