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感谢李东之类的。
李东也客气了一下,说这个酒厂还需要村里的关照。
老村长又问李东,打算投多少钱,厂子准备建多大,在哪个位置建。
他这边也好准备一下,该报批的报批,该征地的征地。
至于厂子建多大,李东并没有具体概念。
他又不懂酒厂这一套。
他倒是想建的越大越好,但这显然得跟产能相匹配。
而酒厂的产能,又受到原料的制约。
李东的想法跟胡昭诚是一样的,就是宁缺毋滥。
一定要保证酒的品质。
胡老四昨天也说了,他这个酒,关键就在于山泉和当地粮食。
用别的水和粮食酿不出那个味来。
李东便问了问胡老四的意见。
问他当地的这个山泉水,还有这个粮食,一年够酿多少酒的,而酿这些酒,又需要多大的厂房。
胡老四想了想说,当地的这个山泉,倒是不缺,光是他们村子周围,就有十好几个泉眼,一年四季泉水不断。
就是这个粮食,不是很多。
他们这边是山区,几乎全都是山地,适合耕种的土地本就不多,又受到灌溉条件的限制,所以大部分的地,村民都种了果树。
种柿子的,种桃子的。
仅有一点种粮食的,大多也是种了麦子、玉米。
真正种地瓜、高粱的很少。
老村长也说,他们跟附近这几个村子加起来,满打满算也就有个一两千亩的地能种粮食。
再加上稍远一点的,能有个一万来亩。
再远的就不行了。
不单单是收购运输的问题,主要是他们这一片,是一处谷地。
无论是土壤,还是气候、水质,都比其他地方要好很多。
说是个风水宝地都不为过。
其他地方种出来的粮食,不如他们这里的好。
而这一万来亩地也不可能全部供应他们酒厂,再加上筛掉的劣质原材料。
满打满算能有个两三百万斤的粮食
大概能出个一百万斤酒吧。
这已经是上限了,实际很难达到这个水平,能产五十万斤,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李东说那就按照年产一百万斤酒来建厂,大概得需要多大的厂房规模。
胡老四仔细想了想,说差不多有个几十亩地就够了。
至于投资,厂房建设、酿酒设备、发酵池、蒸馏池、酒窖,全部算下来的话,少说也得一两千万。
说完,胡老四略显忐忑的看着李东。
一两千万可不是小数目啊,胡老四生怕这么大的投资,让李东望而却步。
实际上这钱已经是胡老四尽可能的省着点说了。
真要是敞开建,那估计千万的都不够。
李东则是一摆手说,钱不是问题,就是这几十亩地,村里这边有没有问题。
老村长拍着胸脯说,地没问题,别说是几十亩了,就是几百亩,都没问题。
山里只是缺少耕地,而像建厂房用的荒地,山里有的是。
这种荒地也不值什么钱,签个五十年的协议,一年给个三万两万的,就可以了。
这价格怎么说呢,按照外面的标准来说,的确是很便宜了。
哪怕是在李东老家他们那里,几十亩上百亩地的厂房,一年少说也得十来万。
只不过,在这儿山区里边,这个价格还是稍稍有点高的。
正常来说两百块钱一亩绝对可以拿下。
不过李东也懒得就这一年一两万块钱的事跟老村长扯皮。
而且一签五十年,还是他赚了。
当然前提是这酒厂能经营下去。
老村长跟胡老四两人在这儿盘算了一下把工厂建在哪。
李东对这儿也不熟,便没有过多的插嘴,只是提了个建议说,最好是挨着公路,另外离山泉也别太远了。
正好也吃完饭了,胡老四就说,不如一块出去转转。
就是胡老四不说,李东也想出去转转的。
三人便又离开胡老四家,在村子周围转了一下。
看了几块荒地,又去几处泉眼那里看了看。
李东心里差不多有数了。
路上遇到好几个村民,老村长个大嘴巴,逢人就说,李东要投资几千万在村里建个酒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