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试自然不可能只打一发就算结束。 因此后面又紧接着起飞了第二架靶机。 甚至于在杨奉畑和郭立强的要求下,这次试训基地还进一步调低了目标的飞行高度。 但还是被以几乎完全相同的流程准确命中。 “靶机确认击落!” 随着指挥员的声音响起,塔台指挥中心里面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25公里远的中距拦射能力。 如果单论射程,只是美苏上世纪60-70年代的水平。 但却意味着华夏的航空工业真正突破了“超视距空战”这一门槛。 尽管更加先进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发射后不管的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已经出现,但aim120和r77的服役时间分别为1991年和1994年,距今才不过几年时间,各国战机的主力武器仍然是跟霹雳11一样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型号。 更何况这25公里还是下视下射打出来的。 所以总的来说并不算落后。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总算放松下来的郭立强转过身来,和601所这边参与测试的人员一一握手。 他在常浩南这里停留的时间尤其长。 试训基地这个地方不经常有媒体的镜头出现,因此很多心里话都可以没什么顾忌地说出来。 “小常同志,你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霹雳11的研发工作,但绝对算得上是我们的大功臣、大救星!” 说到一半,郭立强的语气甚至有些哽咽。 这绝对不是装出来的情绪波动。 跟几乎所有军工领域的单位一样,机电二局这些年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而他们眼下能够逆天改命的唯一办法,几乎就是把霹雳11搞出来,然后搭配华夏战斗机进行出口。 在军火贸易中,弹药固然不如装备那样显眼,但要论利润率和交易额,往往前者才是大头。 毕竟飞机这东西,合同价格里面都是包括后面几年甚至十几年维护的,如果客户对于型号升级的意愿不强,那有很多时候就是一锤子买卖。 但是弹药就不一样了。 那可是消耗品。 就算不打仗,每年维持基本的训练都要消耗掉不少。 而对于大多数没什么像样军工能力的国家来说,想要补充就只能再找原来的卖家去买。 所以霹雳11对于机电二局来说,完全可以成为一株摇钱树。 当然,前提是得有比较先进的战斗机能卖出去。 否则别人买一堆强5或者歼6之类的,也根本不会考虑中距弹的事情。 相对应地,航空工业系统也会从霹雳11的定型中获益。 毕竟都已经到90年代中后期了,没有超视距空战能力的战斗机实在已经找不到太多市场。 总之,皆大欢喜。 …… 当天晚上,参与测试的众人在鼎新基地的招待所里面举办了一个小规模的庆功宴会。 酒过三巡之后,常浩南自己倒是没什么,但眼看着旁边的郭立强似乎已经有点站不住了。 这喝酒的人要是正在兴头上,你光是说不让他继续喝那肯定是没有用的。 所以趁着后者尚且清醒的功夫,常浩南直接把他拉到招待所门口,聊起了跟导弹有关的话题。 “郭总,霹雳11这次靶试肯定是没问题了,不知道伱们下一步准备往哪个方向走?” 听到正经事情的郭立强果然放下了酒杯,并且整个人似乎也醒酒了一大半: “这个么……半主动雷达制导应该已经发展到头了,所以我初步的想法是更换导引头,进一步发展b、c两个型号,其中b型是红外制导,c型是主动雷达制导。” “另外,现在40公里的射程也太短了,能更换新推进剂的话,在这个基础上再延长50%应该不是问题。” “嗯……” 常浩南听后沉思了片刻。 实际上,郭立强对于大方向的判断是没什么问题的。 增加射程、升级制导方式,这也正是联盟解体之后,二毛那边对r27系列导弹的改进路线。 后者的最终产品r27ae和r27em,跟早期型号相比实际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人算不如天算,正如同r27再怎么改也不可能跟起点就更高的r77竞争一样,在华夏这边,雒阳的空空导弹研究院612所也早就开始了对主动雷达制导相关技术的预研。 按照历史进程,那边的总设计师董秉印这功夫应该正在从信号旗设计局搜罗r77的技术资料,并在去芜存菁之后应用到自己负责的型号上面,最后在2006年左右拿出了青出于蓝的霹雳12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 而如今有了常浩南的存在,这个进程只会变得更快。 霹雳11的底子本质上相当于aim7,要想和霹雳12去刚正面,基本上是没什么指望的,哪怕换了主动雷达导引头也不行。 唯一的出路是换一条赛道。 想到这里,常浩南稍微组织了一下自己的语言: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拓展一下霹雳11的应用场景?” “怎么说?” 虽然郭立强算是航天系统的人,但常浩南毕竟前面间接地帮了大忙,所以他也愿意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