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三峡。” 金桂点了点头: “按照计划,目前的第一期14台机组,会从德国的福伊特、西门子、美国的通用电气、法国阿尔斯通和瑞士abb分别采购,第二批的时候再开始考虑消化吸收技术搞国产化。” “不过厂里面还是觉得,这东西不能光想着等靠要,当年老大哥和咱们的关系看着多铁,最后不也是靠山山倒靠人人走,更何况现在这些外国公司。 所以我们从几年前就开始试着自己研究一些关键技术,最开始只是寻思着搞搞预研,这样后面搞国产化竞标的时候也能有点底气,至少别人耍花样的时候咱不至于跟个傻子一样不知道。” “不过后来做着做着,我们发现目前除了轴承部分完全没有技术储备需要进口之外,剩下的好像都可以尝试自己搞,正好厂里这两年效益还行,就批了一笔经费把项目拉扯起来了。” 听过之后,常浩南也不免感到几分敬佩: “原来是这样……” 轴承,尤其是滚珠和滚子轴承对于华夏来说确实是老大难问题,前世北方重工搞大尺寸盾构机的时候,主轴承也是最后才由包括北方重工、中科院金属所和雒阳新强联等几家单位合作攻克。 所以能在90年代就把超大功率水电机组的其它部分搞出名堂来,就已经算是极为不易了。 坐在对面的金桂继续说道: “到现在么,整体进展还算不错,但就刚才说的那两块,实在不是我们单独一个厂能解决的,需要上级部门做总体规划才行。” 常浩南当然知道大型锻件和车加工件是装备制造业的难点,但还是准备听一听业内人士更具体的说法。 “这方面很难么?” 他很懂得如何勾出后面的话题,更何况交谈对象又是个发言欲望很强的人,所以根本不用费什么事。 不过这一次,对方却没有像刚才的几个小时那样马上给出回答,而是低头沉思了一段时间,以至于常浩南都以为这问题是不是哪里比较敏感了。 “很难,或者说,不完全是难的问题。” 金桂拧开保温杯的盖子喝了一口: “既然您是搞飞机的,应该也理解,一个东西只有中等大小的最容易制造,无论想要做到很大还是很小,难度都非常高,就像波音747肯定比运5难造得多。” “我们要造的这个轮机端盖,还有转轮轮毂,成品都是近百吨的量级,尤其那个转轮,因为要直接承受水流的冲击,对轮毂的强度的要求很高,而且因为在水里面工作,还要采用马氏体不锈钢……” “总之,不能像是铁匠打铁那样通过多次反复加工来制造,必须用一台足够大的设备,一次锻压成型,这种设备的复杂程度非常高,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必须得靠机械工业部这种等级的部门,整合全国资源才有可能搞出来。” 常浩南了然地点了点头。 其实就跟尼古拉耶夫造船厂没办法靠自己把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完工一样。 好在华夏这边客观条件还是有的。 只是如今各领域的研究经费都还不富裕,要想搞这种前期高投入的工程,总得拿出点足够的理由,去找上面要特批才行。 “足够大……那得是多大啊?” 这个问题倒不是常浩南装傻,而是他确实想多了解一些,以便于后面去找丁高恒要项目: “我看那些飞机制造厂造起落架之类的零部件,也会用到超大型的锻压设备,那种还不够么?” 金桂果断摇头: “不够,你说的应该是咱们国家的那台3万吨模锻压机,或者另外一台1.2万吨自由锻压机,都是独苗。” 虽然是供销部部长,但金桂说起这些东西来倒也算是如数家珍一般: “要说起来的话,那台3万吨的机子已经算是全世界最厉害的15台模锻压机之一了,像德国和英国,也就跟咱们一个水平,不过要想造出我们设计的那个轮毂,还远远不够。” “3万吨都不够?” 常浩南重生前在新闻上看到过华夏有一台全世界最大的8万吨模锻压机,但确实没想到在90年代就能有3万吨的。 “不够,要想造出来的话,至少要……” 他说到这里突然顿住,靠在椅背上思索了几秒: “至少要5万吨这个水平,如果留出一些余量,比较稳妥的话,恐怕得6万吨起步。” “6万吨……” 常浩南暗自记下了这个数字,同时心里也多少有些没底。 后世那台8万吨模锻压机是2013年才投入试生产的。 正如金桂刚才所说,大型设备涉及到的领域实在太多,装备制造业又是个很吃积累的行当,以现在的情况想要复刻出来恐怕……很难。 “现在咱们只有3万吨,那这就是翻了一番呐,在我们飞机领域,这最大起飞重量要是增加一倍,技术难度可是相当了不得,咱们国家现在的基础……”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