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炮弹,供弹用25发的单链。按说这种比机枪重,但有没有火炮威力大的武器应该没啥作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此物在布尔战争中给英国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教训。狡猾的布尔人经常隐藏在岩石或者树林后面。然后架设好只有185KG重的呯呯炮。接上25发弹链,先用一发炮弹进行较射。随后在锁定目标后,一口气打光25发炮弹直接覆盖目标区域。25发炮弹将在5秒内全部打出(呯呯炮的射速开始是400发每分随后降为了300发,因为马克辛本人觉得400发太快)。在一阵硝烟过后,对面的英军炮兵阵地上什么也剩不下。虽说英军炮兵素质很高,但是呯呯炮用到是无烟火药,而且射击过程十分短暂,你要反击都找不到目标。所以说英国人在吃了大亏后,果断的从驻扎南非的英军哪里运来了57门呯呯炮,这才重新夺回了步兵武器的优势。要是问呯呯炮有什么缺点吗?这个吗?最大的缺点就是炮弹太贵了,一发一磅炮弹居然要6先令6便士。而如果让呯呯炮打上一分钟的话,那就要打掉整整90英镑的炮弹。难怪当年丹麦国王说这种武器只要打上2小时就会让我的王国破产。但是相对于它巨大的作用,还是很值的,无论是对付步骑兵还是偷袭炮兵,呯呯炮在当时都是无双的利器。英帝就在布尔战争中采购了上百万发炮弹。…。
。…。
所以本着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的原则,只要有钱,徐杰还是决定购买一些呯呯炮。当然了马克辛机枪是要大量采购的,徐杰对付那些猪突的日军,只能靠这些自动武器的绝对火力优势去应对。
在重机枪和机关炮武器确定下来后,徐杰还需要一种可以伴随步兵冲锋或者在行进中遭到突然袭击可以立即转入备战状态的武器。这就是传说中的轻机枪(先汗一个)。至于轻机枪的制造,这个再当时的条件下并没有什么难度。。甚至是气冷轻机枪都没有问题。例如美帝的勃良宁M1895型机枪(这款机枪数据很少,百度找不到,笔者实在海陆空天惯性世界上找到的,也只有一张图)要说轻机枪,徐杰倒是有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英国在一战中使用的刘易斯机枪,改枪最大的特点是使用了风冷的冷却方式,火力连续性上却接近水冷机枪。而且相对于维克斯机枪50KG的重量,刘易斯机枪仅仅14。9KG(包括47发的弹鼓)。而在成本方面,无论是造价还是工时。刘易斯只相当于维克斯机枪的六分之一!!而在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就是刘易斯机枪的散热体系。他的散热套并不是被动的用里面的冷空气散热,而是在射击的时候,高温燃气会在枪口位置形成真空,这样一来枪管后面的空气会进入,进而冷却枪管,整个冷却系统有点像现在的坦克炮抽烟装置。而刘易斯机枪的自动机设计更是经典,德国的MG42和美帝后来的M60都是这种设计思路。当然了,是否真能生产出来。这个还要看实际情况。另外一个让徐杰有些难受的就是,刘易斯机枪的弹鼓设计。弹鼓有的时候会因为环境问题而出故障,而47发的弹鼓火力连续性也确实差一些。如果能改成弹链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好吧,刘易斯可能超前了,大家多多担待吧--!)。…。
喜欢的读者们投个推荐票吧,弄个收藏吧~如果今天推荐能到1950,或者收藏能过700就双更~~~~~
另外推荐一下海军小说《大国海魂》别的不说,作者对问题和历史的把握相当到位,现在如此细心写小说的人不多了~~
。
第七十五章 迫击炮和海军陆炮队
有一位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火炮是战争之王!”这句话即使放到2战也是相当有道理的,苏军惊天动地的炮火准备,和美军精准有效的VT空炸引信炮击,都给德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句话放到甲午时期,更是至理名言!再猛的机枪也怕火炮,无论是普法战争中的法国排枪还是日俄战争期间203高地上的俄国机枪阵地,都在克虏伯火炮和本子的280重炮的打击之下灰飞烟灭。所以,光搞机枪是不可能打赢甲午的。而至于火炮选择。徐杰在绞尽脑汁想了几天后,终于理出了一个大概的思路。
北洋的招牌火炮克虏伯75MM行营炮还是需要保留的。不错的性能,而且北洋也装备了不少,本着能用好用的准则,徐杰决定有机会继续采购。但是单纯采购75MM炮绝对不够,而为了以尽可能少的资金获得尽可能高的战力。徐杰决定先把迫击炮这种东西搞出来。说实话,迫击炮这东西的原型很早就有了,迫击炮就是臼炮的改版。是日俄战争期间一个叫尼古拉耶维奇的人用一个海军47MM炮发射长尾炮弹客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