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海权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04部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螅�俳�胝蟮刈髡健!!��

在轻武器配备方面,邵宇等人发现,在没有坚固的水泥工事的保护下,重机枪组因为编制重量较大,所以机动起来十分的不方便。一旦被发现,八成要被敲掉。。所以聂士成除了要点布置部分重机枪外,将多余的重机枪送回旅顺,而把更多的轻机枪装备部队,这极大的提高了支援火力的生存能力。

在炮兵方面。清军的75mm野炮则有一些鸡肋。重量大不说,而且射程不如日军的107mm炮和120mm炮,射击角度也没有优势。所以一旦开炮很容易被日军压制。在这种情况下,聂士成把75mm炮布置在2种地方,一种是高山上,利用高度优势来弥补火炮射程不足。另一种则是布置在加固掩体中。这些掩体都是水泥工事,一般火炮很难摧毁。

同时,为了弥补火力密度,老李还专门运过来意大利新生产的120mm迫击炮,在射程和威力方面比原有的82mm迫击炮高的不是一点半点。而且在设计零件时也考虑到人力携带的需要,虽说重量很大,但是每个部件都不算重。这些武器被安置在比较靠后的发射阵地或者榴弹炮打击的死角中。在后来的战斗中有非常好的表现。。…。

而作为清军最强打击力量的105mm榴弹炮则被集中使用。分成若干个炮群。负责对重点地区的火力支援和压制对方前出的远程火炮。

从总体布置上来讲,平壤的整个防御体系强调的是有多层防线构成纵身,大量设置反斜面阵地,侧打、倒打阵地。大量布置雷区。组成了由轻机枪和迫击炮为主的火力网。同时多层防线的设置使得整个防御体系有足够的纵身。有效防止了一点被突破全线溃退的局面。同时为了保证后路的安全以及随时支援前线。聂士成还留下了一定数量的预备队。

清日双方在经过2个月准备后,都憋足了劲。准备围绕平壤展开决战。在那大战前的平静期中,即使在空气中都能闻到火药味。北洋陆军的官兵们一次次加固工事和检查武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血战。

感谢书友txd123;巡航a;冰月星空的月票打赏平壤大战即将展开,大家支持一下吧侧位的收藏已经快6900了,第一章订阅居然还不到600,还是在强推期!实在让人有些受伤啊。(。。)

。,。…。

甲午之华夏新史第二百一十章 大战拉开帷幕

从1895年2月中旬开始,元山集团在大量炮兵的支持下稳扎稳打,一步步的向平壤方向逼近。{。。/书友上传更新}作为攻击矛头的第一师团3个旅团呈品字形压了过来,虽说聂士成部曾经打算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对日军越来越长的补给线进行骚扰,但是在日军滴水不漏的防守面前,少量的骑兵根本无法对日本的后勤造成致命影响,而只能迟滞对方的进攻。

所以在经过慎重思考后,聂士成决定将部队全部收缩到平壤,保证平壤城和南面的安全,保证仁川清军的联系。

而在仁川的清军也开始逐次掩护撤退。毕竟从仁川到平壤的距离过大,为了缩小两大集团的距离,仁川的部队将逐渐撤到开城一线重新布置,不过好在日军南线的野津道贯集团因为连番血战和补给问题,也无法趁势掩杀。只得清军退一步,日军进一步。

这种局面在战后曾经被各国军界讨论过多次。。不少人认为如果当时日军可以大胆利用群山湾补给或者将补给资源均等分配的话,日军南线部队很有可能重创清军,并到达平壤城南线完成对清军的合围。而不至于像历史上那样,元山集团虽拥有大量重炮但是困于坚城之下。而南线部队则因为补给问题而无法快速推进。。…。

如同历史上一下,平壤大战的序幕依然在大同江东岸的船桥里阵地开始。1895年2月23日。日军第一师团第一旅团在旅团长乃木希典的指挥下。对船桥里阵地展开了攻击,而清军防守部队则是马玉昆指挥的新军和旧军共3000余人。

为了加强防御力量,聂士成专门把台湾新军的1个营配属给马玉昆。而此时台湾新军的营长杨天明则整躲在营指挥部中等待着炮击的结束。经过多次大战后。日军对前出侦察和炮火准备格外看重,打的也相对谨慎了不少。在经过2天的侦查后,在23日清晨。伴随着大炮的轰鸣声,平壤战役正式开始。

“小日本打的真够准的。”趴在第二道防线后的杨天明不时查看外面的情况。第一道防线中有些隐藏的不太好的地保和掩体被强大的炮火所摧毁,一发发炮弹犹如重锤一般不断敲击着地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