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海权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18部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面对俄国人的挑战,程璧光命令舰队转向,与俄国战舰排成两条同向的战列线。4门威力巨大的11寸40L克虏伯火炮缓缓转动着瞄准着远处那艘形单影只的俄国巡洋舰,双方的距离不断接近,8000米,6000米,5500米!当测距仪计算出来的数据传达到炮位上,然后炮手使用望远镜式瞄准具参照炮表对远处的绿松石号进行瞄准,随后击发开炮!…。

“轰”伴随着霹雳一般的巨响,台北号首位瞬间被腾起的火球所笼罩,4发11寸炮弹以700多米每秒的速度飞向5500米外的俄国战舰。高速炮弹与空气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瞬间响彻整个战场。犹如催命魔音一般伴随着炮弹向俄国人飞去。几秒钟后,绿松石号周围被水柱所笼罩。

随后测距仪通过计算水柱与敌舰的距离重新进行测距。然后将修改后的距离和航向数据重新传到炮位,随后炮长解算射击诸元进行下一轮较射。这套由徐杰提出的炮击原理已经十分接近无畏时期的火控原理了。。只不过现在的测距和测向还是比较原始,而且解算任务是交给炮塔处的炮长去解决而不是用专门的控制台去解算,总体来说无畏时代的炮术原理就是测距解算传输数据然后较射修正。而现在北洋采取的炮术则是没有专门的解算部门,毕竟现在的射程还不算很远,而且类似德雷克和伦坡的系统还没有搞出来,够用就行,没必要搞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而这套经过徐杰提出。北洋上下一起研究的射控系统终于在实战中得到第一次检验,虽然这套系统不像战舰那样显而易见,但是其带来的海战革命性变革将一点也不亚于当年的加里波第系列装巡的诞生。今天,外洋舰队将利用全新的炮术理念和火控系统来宣誓华夏海军的强力。而绿松石号将成为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试验品!

这套系统的运作经过多次演习之后还算顺畅。短短3轮齐射后。就有一发11寸炮弹在4500米的距离上准确命中了正在逃窜的绿松石号,这发11寸炮弹落在绿松石号的船体仲部,一声剧烈的爆炸后,两门6门炮被炸飞,一团明黄色的火焰开始在船体上蔓延!

感谢书友山轻盈的打赏,以及书友dramekyo、olio的月票支持和书友wbp的评价票。话说,这几天的订阅很是让人伤心啊,才400+。这让作者情何以堪啊……!(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甲午之华夏新史第四百零三章 首杀

在经过短暂的沉默后,绿松石号的4门8寸炮也开始反击,伴随着火炮轰鸣,4发8寸炮弹飞过双方之间4KM左右的距离落到了台北号的周围,不过最近的一发炮弹都距离战舰70多米。外洋舰队并不急于靠近对手, 两艘战舰只是慢慢的用11寸和6寸炮远远的开火,保持距离。在这样的距离下,两艘战舰的精度还算可以接受,既然对方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不可能跑掉了。那么在开始的时候外洋舰队也没有必要直接在3000米的距离是上和对方拼刺刀,毕竟6寸炮的高爆弹打到身上也不好受啊。

在4000米的距离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射,双方发现自己的6寸炮效果很一般,除了国泰号,无论是台北号还是改进后的绿松石号,双方的装甲防护面积都不小,大量的6寸炮打到侧弦装甲上后,穿甲弹可以留下一个小小的弹坑。而苦味酸高爆弹命中后最后烧黑一块。只有少量的炮弹命中甲板上的建筑物后才可以点一把火。。运气好的话还能扫掉一门12磅炮或者其它什么东西。

副炮的话,双方都没什么指望了,然后只能比拼主炮火力,而此时,作为各方折中结果的绿松石号又一次暴露出了火力不足的问题,面对高防的台北号,绿松石的8寸炮打出的100KG左右的炮弹根本无法对台北号厚重的装甲造成太大影响。甚至连震裂都做不到,弹重太轻了。而台北号的11寸40L主炮加上被帽穿甲弹的则足以对绿松石的6寸主装造成严重威胁。当然。因为技术的不成熟性,炮弹被帽脱落或者因为弹体强度不够产生的碎裂还是经常发生的,不过那些没有问题的炮弹所产生的巨大杀伤已经足够显示出新式被帽穿甲弹的威力了!。…。

在第一发11寸炮成功的将2门6寸炮炸飞后。5分钟后第二发11寸炮弹狠狠的敲在了绿松石号的炮塔上,不过很悲剧的是因为角度问题,11寸炮弹的钢制被帽在撞击后脱落,随后在炮弹没有穿透硬化层的情况下。弹头直接和炮塔上哈维装甲的硬化层发生碰撞,伴随着一声巨响,碰撞产生的冲击引爆了炮弹。这发炮弹可以说是穿了一半发生了爆炸,虽然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