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在这艘战舰完工投入战争之前,我们谁也无法知道他的性能到底如何,所以,对于某些超出我的见识的设计和技术,我宁可选择更为保守的设计。”
而随后维托里奥又说出了他的担忧:“在实战中但丁级的三联装10寸主炮的散步很不理想,虽然徐先生称可以通过炮术避免散步过大的问题,但是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所以我不敢冒险。使用背负式炮塔同时主炮全中轴布局确实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扬侧弦火力,但是炮位过高对船舶的稳性造成一定影响。而且为了避免因为两座炮塔位置过近而造成一炮毁掉两座炮塔的情况,炮塔之间的距离必须保证,而这延长船体,进一步增加吨位。到最后,这艘战舰的吨位保守估计都要2万3千吨,而建造如此庞大的战舰,对于意大利造船业来首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
还有一个原因,维托里奥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华夏的支付能力让意大利的造船厂有些不满意,在意大利战舰没有打开市场的时候,他们可以低价出售换取声誉。但是当这个牌子已经起来后,对于华夏可以支付的金钱,各大造船厂开始斤斤计较。这不能怪他们。。商人就是要追逐利益的,当他们听到一艘2万3千吨的12门12寸舰炮的战列舰,华夏只想支付140万英镑的时候,他们放弃了。
就这样,德国人以低廉的价格为代价获得了同时代中最为强大的战舰设计,而意大利则在权衡后选择了一款偏向保守的战舰,两国可以说各取所需。而华夏海军则获得了第一批4艘新式战舰。而这些战舰在华夏的报纸上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无畏舰!好吧。这是徐杰再一次剽窃了英国人的创造。
而这四艘战舰的动工影响的并不仅仅是华夏、德国和意大利三国,一股看不见的超流迅速席卷整个世界。所有对海权有诉求的国家都将目光投到了这几艘新式战舰上。不得不说,徐杰这一步的跨越实在是太大了。从1万4千吨的宁海级战列舰直接到2万3千吨的战舰。而在设计理念和作战方式上更是颠覆性的变革。强调投射量的窒息战法和火炮各自为战的作战方式被扫近了垃圾堆,全重炮和统一火控以及更大的吨位武装了这个钢铁巨兽!还未诞生已经震惊世界!(未完待续。)
。
甲午之华夏新史第五百一十三章 无畏之海
“早在设计pisa级装甲巡洋舰的时候,才华横溢的徐将军就已经试图用统一的重炮去武装军舰,同时主炮全中轴布局来提高侧弦火力。但是在美西战争中,pisa级的表现并不如比它稍晚的国王级装甲巡洋舰。国王级4门11寸40l主炮和众多的副炮显然比pisa级的6门10寸炮和4门6寸炮更加实用。许多人认为还是投射量起到了决定性因素,但是没有人注意到大口径火炮对防护全面的战舰的毁伤效果。中央布局,全重炮布局本身没有错,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主炮数量一定要多!”委托里奥。
当无畏舰这个响亮的称呼迅速传遍全球后,当人们震惊于新式战舰庞大的吨位和多达10门以上的12寸主炮时。资深的海战专家们对这款强大的战舰并不是十分认可。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投射量至上的思想在作祟。
即使防护再好的战舰。。其上层建筑和上部船体的防御也无法免疫高爆弹的打击。尤其是舰桥,几乎是没有防御的。在苦味酸炸药的作用下,一发炮弹爆炸后,弹片往往会打穿数个相邻的舱室,无论是多么好的分仓也无法避免被弹片横扫的悲剧。而大口径火炮在中距离上的投射量比不上10寸级别的舰炮。也就是说对船体的打击上昂贵的大口径舰炮并不如中口径舰炮。。…。
虽然在华俄海战中,北洋装备的新式穿甲弹有多次击穿俄国巡洋舰装甲的战例。不过所有的击穿都是在较近的距离上实现的,而且从没有打穿过9寸以上的装甲。也就是说对于战列舰来说,12寸重炮依然不够看!在反对者看来。既然无法在远距离击穿对方的装甲,那么在中近距离上交战就成为了必然。而此时,昂贵的12寸重炮无疑就显得很鸡肋。倒不如继续增加2级主炮的数量。
但是就在此时,曾经观摩过北洋海战的德国海军少将舍尔和英国海军少将约翰杰里科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如果一个舰队的全部战舰都装备12寸级别的重炮,并且辅以精良的测控和弹道解算的话,那么在10km距离上的交战将成为可能。而根据各种火炮的弹道图来看。在10km级别的距离上中口径火炮的散步明显要大于重炮。”
而且经历过大战的杰里科随后指出,即使重炮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