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此次交战将以野战为主,但是两国边境地区的苏莱曼尼亚是必须要攻破的城市,这也是奥土两国军队除了基尔库克之外最大的一个重兵集群,其麾下大概有一个师的奥匈部队和3个团越6000人左右的土耳其部队。总兵力大约在2万人左右,他们依托城市建立了一个纵深很宽的防线。徐怀德和周宣的装甲部队将继续突进,并且占领合适的出发阵地。田勇的第四机械化步兵师和俄国加仑将军的俄国师一部将负责攻陷这座城市,你们只有4天时间,然后需要跟上赵思诚的第三机械化步兵师和伊朗第一装甲师的步伐进抵基尔库克。”当其它部队高歌猛进一路向西的时候,田勇的部队却需要打一场硬仗!
虽然从纸面上来看苏莱曼尼亚之战中双方的主力都是一个机械化步兵师。论装备水平和兵员素质华夏更是占优,但是奈何对方处于防御状态,以逸待劳。而且协助防御的三个土耳其团其中一个还是高炮团,拥有大量的高炮。更重要的是需要在4天之内打下这座城市。不能有太大的伤亡,同时时间也很紧迫,不能用水磨功夫慢慢去消耗。这要放在以前的话着实不好办啊。
但是这一次,田勇得到了上面的暗示,在攻城的时候不必考虑一些道义上的事情,如果进攻方不考虑对城市的毁坏或者平民伤亡的话,那么就省了很多事情了,当然这样的事情尽可能的不会让华夏直属部队去沾的,不是还有俄国人吗?这些在编制上算伊朗部队的俄国军团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巷战。华夏在扫除了外围的障碍后,主要为进攻部队提供火力支援。而加仑将军派遣的部队又是专门为巷战而生的,大量装备了适合近战的自动武器、迫击炮和各种装备了机关炮的轻装甲车辆。最坏的打算是把这座不算很大的城市彻底用火炮推平,反正这里距离后方的距离并不算远。补给还是比较充足的。
于是乎巴比伦行动中第一场硬仗在苏莱曼尼亚拉开了序幕!
“奥地利人到底在搞什么?”田勇在反复核实了侦察部队和航空部队提供的情报之后发现了一个非常终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整整一个师的奥地利机械化步兵师的重型武器和车辆都跑哪去了。希尔曼尼亚的规模不是很大,虽然航空侦查只能看看表面,但是一个师几百辆各种战车的规模就这样消失了。如此大规模的装机集群及时隐藏也很难做到滴水不漏。对比了开战之前收集的情报,这个城里的建筑布局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对方除非悄无声息的在地下挖了一个可以容纳几百辆战车的大车库,否则的话,这些车根本藏不住。而很显然这个假设并不成立。那么唯一可能的理由就是对方的大量作战车辆并没有城里,唯一可能是在城外, 或者这个机械化步兵师只是一个残缺的师。只留下了反坦克炮进行防御。
奥地利人采用第二种战术也是有可能的,毕竟在希尔曼尼亚同盟国没有制空权,任何车辆在白天的行动都会暴露在空军的打击之下。如果仅仅是执行牵制和防御任务的话,确实不太需要大量的战车。有限的装甲部队用于堵口就够了,其余的战车可能已经抽调到了别的部队。按照田勇的理解,外围的防线不过是消耗对手,真正难打的是巷战,
但是这一次。田勇的判断和实际情况却是大相径庭,田勇低估了奥匈帝国对希尔曼尼亚的定位,后者不仅仅想要将其作为一个支撑点,还打算让希尔曼尼亚的守军可以在合适的时候主动出击,所以这个机械化步兵师的战斗车辆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适当的加强!而更让田勇想不到的师,奥地利人居然把在阵地上挖出一个个坦克掩体,然后让坦克开进去再伪装好!同时因为伪装行动都是在晚上和凌晨进行,而坦克掩体早在数月前就开始施工,所以动静不是很大。即使发现了一些端倪也将其作为了一个加固支持点来对待,完全没考虑到里面会放着一辆坦克。
施拉格不是庸人,在仔细研究了历次战役装甲部队突破防线后的行动, 并结合实战演习的经验。他发现装甲部队在冲破对方第一道防线后和后续部队来巩固阵地之间有一个空隙,坦克部队一方面需要扩大战果重整队形,而后续的部队又还没有部署到位,属于那种作战部队已经处于疲惫,后续部队还未到位的情况,这时候是进攻方最为虚弱的时候。如果这时候自己的装甲部队能在突然出击的话,那么很容易将处于疲敝状态的对手重创,甚至发动短促突击攻击后续的步兵都可以。因为按照奥匈帝国和一般德国步兵师的标准,步兵单位的反装甲武器都是比较少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牵引式火炮,在运动状态下战斗力极差。
这个想法好倒是好,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让自己的装甲部队在对方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