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给台风装的火炮。)来攻击目标,虽然无法保证一击必杀,但是因为有较大的载弹量和较高的射速,除了打坦克不如德国人的50MML60之外,对付其它目标还是40MM炮更胜一筹,而且情况不妙的时候还可以扔掉!
“我们今天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空战的模式不再是简单的飞机交战。战斗的胜负也不再单纯取决于小规模机群的配合和飞行员的战术素养。通讯和预警将在未来的空战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实时的对敌我双方情况进行监控,利用信息和侦察优势来优化我方部署,集中优势兵力展开攻击或者防御将从战略层面提升我们的战斗力!”秦岳看着从远处跑道上起飞的代号“望楼”的4发飞机不由的感慨道。这架飞机没有携带任何炸弹,就连自卫武器都非常少,不过它的作用却高于战场上任何一种飞机。
在陌生空域如何有效的利用自己的空中力量一直是华夏空军难以解决的难题,在缺乏地面引导的情况下,双方战斗机只能以中队或者小队的规模展开,能否碰上对手完全依赖侦察或者运气。这就导致了有的机群和优势对手打生打死,而另外的一些飞机则有可能在空中盘旋。空耗燃油。所以,如何能更有效率的利用己方空中力量就成为了华夏空军必须解决的难题。
“既然地面可以通过雷达和通讯设施来为机群提供引导,那么我们为何不能把地面塔台移到空中去?用一架大型飞机携带雷达和远距离通讯设备,再加上引导人员来对机群进行调度。”在徐杰旁敲侧击之下。华夏空军终于决定搞一款结合了空中预警和调度的指挥飞机。
不过最终搞出来的飞机依然让徐杰十分失望,不要说和后世的预警机相比了,实际上最多能做的也就是一个预警和提示的作用。而且在加上了各种设备之后,飞机的飞行性能极度恶化。放在机体背部的大型雷达太大太重了。直到出现了华夏结合兰开斯特和B17的龙式重型轰炸机后,才初步解决了载机问题。
这仅仅是第一步。随后电磁兼容和通讯设备的安装等问题接踵而至。在当时条件下,雷达的性能并不出色,夜间战斗机的小型雷达不过只能探测12KM左右,而给飞机按上几百公斤中的天线和整流罩之后,对小机群探测距离也不过在70KM左右。(这一点是作者臆断的,根据舰载雷达的数据脑补的……!)比探测更麻烦的是引导和敌我识别。从远处来一队飞机,如何确定对方的身份?如何和友军战斗机中队进行联系?
原始的无线电敌我识别装备会安装,但是实际运用起来,误报概率非常大。而和友军中队进行联系可以通过远距离通讯解决,但是因为飞机位置变化十分迅速。战斗机部队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怎么飞才能飞到交战空域。虽然在地面上可以通过地面标示来确定位置,但是这无疑对中队指挥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历次演习中望楼型飞机各种看不见,联系不到,看错人的事情经常发生。在经过数次改进之后,也情况也不十分理想。
不过徐杰不满意,不代表空军不满意,其它人不是穿越者,在他们看来,能有一个空中雷达站给自己提供一点帮助就不错了。至少比原来凭运气找强多了。而在今天。在4架望楼型预警机的引导下,约3个战斗机大队组成的掩护部队将负责周宣装甲师的防空任务。四架望楼其中2架在7000米高空游弋用来监控对方战斗机部队,而另外2架则降低到3000米左右用来防御对方从中低空进入的攻击机群。而所有三个战斗机大队则犹如墙壁一般呈线状部署在南部。
“这简直即使一座空中的墙壁啊!”坐在望楼1号预警机的舱室中,孙欣看着雷达屏幕上绿色的荧光点构成的带状防空网不由的赞叹道。虽然每个中队之间间隔有十五到二十千米左右。但是在望楼预警机的协调下。所有中队在均匀的部署在各个空域,从低空2000米开始到6000米的范围内,任何试图突破的敌机都会被望楼找到,然后会被周围赶来的机群围歼。
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华夏空军还安排了另外一支快速中队,这支中队不携带武器的狐蝠式战斗机组成。他们的任务就是当望楼预警机无法确定对方身份的时候进行抵近侦察。用目视确定目标属性。这个被称为鹰之强的庞大防空网将和地面防空火力一起保证地面安全,而颇为凑巧的是,当鹰之墙第一次展现在德国人眼前时,德国人也发动了一次精心准备的攻击。代号开罐器的行动在双方陆军相遇之前就先行展开。
“诱饵中队已经进入战场,猎人中队准备十分完成?”就在鹰之墙西南约70千米的地方,负责诱敌的2个B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