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国之铁血少帅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七百三十章 ‘国本’计划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他们不像英国人,实行自治领政策,在殖民的同时,帮助各个地区建设,试图将殖民地变成好帮手。

事实上,英国人这招真不错,把澳大利亚、印地、加拿大、英属马来西亚建设的那叫一个好。

就连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工业实力和经济实力都比不上澳大利亚、加拿大,可见大英的谋划不错。

在一战、二战中,英国虽然仅仅是岛国,一隅之地没有多少人,但是最后凭借着众多殖民地,人家愣是在人数上持平法兰西,这还能说什么呢?

话又说回来,荷兰人这种愚蠢的方式,导致他们在整个东印度群岛的根基很浅薄,中华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整个地区,当然,那些土着生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面,还处于封建社会前的某一时期,所以无法对中华军形成威胁。

但是,有一个地区却很特殊,那就是几内亚,以查亚普拉、尼厄纳蒂厄、萨林格为界,西部是荷属几内亚,东部是英属几内亚。

不同于荷属几内亚的穷困潦倒,英属几内亚归属大英帝国自治领澳大利亚管辖,其上驻扎了澳军两个师,更是修筑了大量基础设施。

包括其中一条西北抵瓦尼莫,东南到阿洛陶的铁路干线,并且这条铁路将几内亚南北两边都连接在一起了,因为东印度群岛中间高四周低,所有城市都在沿海平原地带,所以铁路贯穿的也主要是城市。

事实上,澳军在日本下南洋的时候,就已经源源不断朝着几内亚增兵了,怎么来说,几内亚也算是澳大利亚的屏障,绝不能就这么轻易被别人占领,到时候遭受威胁的就是本土。

中华在尼厄纳蒂厄驻扎了三十万大军,隔着山脉,澳军根本不知道虚实,这是为接下来的大战做准备。

整个东印度群岛,做为中华南下计划的核心,这个南下计划的原名被称为‘国本’计划。

为什么这么叫呢?其一,南洋的环境气候都适宜农作物生长,特别是水稻等粮食作物,一年三熟且高产,还有类似于橡胶树的工业原料植物,也在这里生长旺盛。

其二,中华的人口已经到了一种瓶颈,六万万人看似不多,其实以欧美的人均资源量来说,我中华还是略逊一筹。

尽管占据了广大亚洲地区,但是大部分都不是什么‘好地方’,比如西伯利亚,广袤无垠的高寒地带,一年中,只有短暂的夏季才能种植作物,说句不好听的话,恐怕粮食都要向外购买。

更有中亚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宜植物生长,原本就有上亿人口居住,要想再迁移过去,恐怕很苦难。

虽然以缅甸、高棉、安南等地为主的中南半岛,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是最佳的生存地区,但当地人口加起来足有一亿三千万,实属人口稠密区,并不逊色于本土。

为此,我国必须另找分流之处,而东印度群岛气候温暖、关照充足,植物生长的这般好,绝对是人类生存的好地方。

‘南下计划’并不只是一份军事计划,以中华军为主导,控制东印度群岛。

更是一份民生计划,在三到五年内,引流一万万中华民众,其中包括八千万本土华民、一千万中亚华民、五百万安南华民、三百万缅族华民、两百万高棉族华民。

分流各地区人口充实各大岛屿,其中加里曼丹岛、几内亚岛、苏门答腊岛做为主要移民区。

以东南亚之富庶,别说一万万人,就算再来一万万,也不成问题,之所以没那么做,完全是考虑到当地城市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一旦人口大增,压力绝对会超过中华的承受能力。

更何况中华不单单只有这个地方能安排人,西伯利亚再不好,也是地盘,而且底下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资源。

中华完全可以把西伯利亚打造成工业地区,所以人口必须要满足需求,安排三千万人是最少的。

殊不知后世的老毛子大举迁移西伯利亚地区,靠着底下矿藏支撑了一个世界第二军事大国。

而且,中华有一个无法忽视的难题,那就是人口带来的粮食缺少问题,自古以来,中华就是农耕大国,不是不想成为战斗力强劲的游牧大国,而是不能,因为人口太多,不种地就得饿死。

就算现在已经初步建立了整个工业体系,但仍然有专门人负责粮食种植,那就是我们的农垦部队,以军团为单位,三万人负责一块区域,耕作热情何其高涨。

所以,‘南下计划’又被成为‘国本计划’,什么是保证中华万事永昌的前提,那就是百姓富足,百姓富足的前提则是吃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