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仪仗一路向北,连续走了二十余日,路过燕王府、紫禁城都不带停的。 眼瞅着还要前行,李青有些坐不住了,心道:老四不会是受刺激太大,要去草原和元人玩命去吧? 仪仗人虽多,却远达不到出兵规模,况且,食物补给也不够,真去了草原简直就是送死。 “皇上,咱们要去哪儿啊?” “居庸关。” “啥?”李青一呆,“皇上你真要北伐?” “朕啥时候说北伐了?”朱棣白了他一眼。 “那去居庸关做甚?” 朱棣叹了口气,“选处风水宝地。” 接着,又骂骂咧咧:“娘的,老子要是葬在居庸关下,后世之君谁他娘敢迁回去?” 李青咂吧咂吧嘴,这话没毛病。 不过老四这么一搞,老朱可就成孤家寡人了,细想想,大明十三陵,遥居蓟北,唯老朱一人独守江南,这对一个开国之君来说,实在是…… 转念一想,李青又释然了,有朱标、马皇后,想来老朱也不会太寂寞。 李青拱了拱手,“皇上英明!” 顿了顿,“那娘娘的吉地?” “待皇陵建好,皇后再下葬。”朱棣轻声说。 李青惊愕,莫说在这时代,就是后世,也没听过人死了,拖上几年不下葬的啊! 他有心想劝上两句,却又不知从何劝起。 …… 又行了一日,仪仗来到居庸关下,朱棣登上长城,了望关外。 年近花甲的他,再次雄姿勃发,昔年那个二十出头的燕王再现,豪情壮志,恣意狷狂。 良久,他缓缓吐出一口气,“时间过得真快啊,眨眼间,朕已老了,唉……” 一旁的朱瞻基拍马屁道,“爷爷春秋鼎盛,一点也不老。” 朱棣苦涩笑笑,没理会孙子,继续赏景。 朱瞻基懂事地为其披上大氅,静立在一旁。 许久,朱棣感到一丝冷意,紧了紧大氅,“传钦天监曾从政、刘玉渊来。” 随行太监答应一声,迈着小碎步去了,不多时,一行人赶来,“臣等参见皇上。” “平身。”朱棣道,“在此地50里内,选一处吉壤,从快从善,差事办妥之后,朕重重有赏。” “臣等遵旨。”钦天监众人恭声应是,心情激动的不行。 给帝王选陵寝,可是个光宗耀祖的事儿,这些个平时看天象的人,一下子来了这么大的活儿,自然激动。 “皇上放心,臣等定不负皇上所望。” “嗯,去吧。” “臣等告退。” 北风呼呼刮着,吹在脸上寒冷刺骨,朱瞻基劝道,“皇爷爷,此处风大,我们回府上吧!” “嗯,走吧。” …… 燕王府。 爷俩住后院,李青住前院,也没个说话的人,整天百无聊赖。 这一住就是三个月,直到立夏,钦天监的官员才选定了皇陵吉壤。 然后又从建都工匠中,抽调一大波人,从事修建皇陵。 五月初九,丑时定穴,辰时宣祭祀后土、五方神、龙神…… 未时,朱棣赐金剑一把,令钦天监点吉穴。 不料,钦天监打开金井,立即泉涌不止。 朱棣远远的看到金井冒水,脸色阴沉下来。 金井涌水可不是个好兆头,钦天监众人也不由傻眼,个个面如土色。 眼瞅着皇帝即将大怒,曾从政当即道:“黄土山其穴洪水滚滚,实真龙穴也; 只要圣主帝星鸾驾到,涌泉即止!” 朱棣将信将疑,缓步走到金井前,然,涌泉并未停止。 刘玉渊当即喝道:“二十四向,土地、天星、地曜、28宿……永乐圣主立万世之基址,千载之皇陵; 万里山河皆归属圣主,谁敢不尊兮; 圣主鸾驾亲至此地,洪水该止,如何敢违?罪逆天地!” 也不知这这厮真有手段,还是金井的水冒完了,一通呵斥之后,金井果然不再冒水。 上天如此给面子,朱棣脸色大为缓和,又见此处的确山清水秀,距离居庸关也不远,各方面都符合自己要求,便压下了火气。 一众钦天监官员这才长长舒了口气,背后衣衫都湿了。 在鬼门关走了一圈的他们,满心都是劫后余生的幸福感。 李青不信鬼神,他知道所谓金井冒水,是因为挖的深,属于地理现象,只是这群人幸运,并未挖到泉眼而已。 钦天监的官员也知道内情,于是连忙着工匠过来撒干土、打夯、铺金砖…… 所谓金砖,并不是金子做的砖,而是一种工艺,是皇宫奉天殿、皇帝陵寝的专用。 …… 又待了十多日,见皇陵建造的有条不紊,朱棣放了心,出来这么久,他也想回去了。 李青更是归心似箭,见朱棣有此意,立即巴巴个不停,什么国事为重,太子一人独木难支…… 巴拉巴拉…… 两日后,皇帝仪仗返往京师。 一路上,朱棣依旧沉着脸,自从徐皇后薨逝后,他就没笑过,不过,神色不再严峻,脸上带着轻松之意。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