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生:我在大明混吃等死的那些年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07章 用魔法打败魔法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洪武赶散这个话题,一般情况下群臣不敢提起,因为这其中伴随着太多的百姓血泪。 汉人都讲究个落叶归根,谁也不想背井离乡,当时朱元璋为了快速恢复生产,采用的也是暴力手段,强制百姓迁徙。 正因如此,迁徙过程中有着流血、死亡。 虽然洪武赶散是一项非常正确的国策,但对当时被赶散的人来说,实在过于痛苦。 甚至数十年过去了,很多迁徙到泰.州、盐.城等地的苏.州人,还对老家念念不忘,称睡觉为上苏.州,因为只有在梦里,才能回到家乡。 朱允炆修太祖实录,并未把这件事记录在内,为的就是维护朱元璋的形象。 朱棣重修太祖实录,也没记载洪武赶散的事迹,同样是为了维护朱元璋的形象。 所谓赶散,就是把人赶走,散落在其他地方,听名字就知道不是你情我愿的政策。 只是当时大明初立,武将实力太过雄厚,朱元璋实权太大,杀伐又太重,文臣刚找了个新老板,为了自己的饭碗,并无人敢反对。 也就那会儿了,若是老朱在洪武中后期施行,绝对要挨喷。 即便现在当政的还是老朱,再提出这项国策,一样会挨骂,但他死了就不一样了。 人活着可以骂,死了骂就不行了,尤其朱元璋还是大明开国皇帝,骂一个故去的大明开国皇帝,那和反大明没什么区别。 别说骂了,质疑都不能! 在这个孝道大于天的时代,朱棣完全可以直接剐了当事人,且没人敢说什么。 这也是吏部侍郎惊骇的原因所在,反朱元璋就是反大明,都反大明了,皇帝还留着你过年? 这是政治红线,谁敢逾越雷池半步,必将灰飞烟灭。 可以说,从朱元璋驾崩的那一天起,他就是完人,至少,在公开场合是这样。 后继之君为标榜正统,只会无限度的拔高他,群臣为了体现忠君、忠国,也会大肆鼓吹,绝不会有人敢对其抹黑。 当初,铁铉把老朱灵牌往城头上一挂,朱棣屁都不敢放,可见一斑。 如今,于谦又把老朱提出来,谁人敢驳斥? 不管是谁,只要拿老朱做挡箭牌,那他就是无敌的,就连皇帝也不敢反驳。 但,前提条件你不能瞎用。 于谦显然没有瞎用,所以群臣也只能干瞪眼。 大殿寂静无声,谁也不敢跟开挂的于谦硬刚,太祖都搬出来了,还说个屁呀,一个不慎,丢官都是轻的,杀头也不稀奇;且,连个好名声也捞不着,不划算。 于谦拱了拱手,“皇上,臣以为百姓北迁实乃治国之良策,然,迁徙的同时,也要照顾百姓的心理。” “这是自然。”朱棣点头,自夸道:“朕爱民如子,自然不会让百姓受苦。” 吏部侍郎眼珠转了转,绕过于谦,直接向朱棣发难,“敢问皇上,迁徙长途跋涉,如何不让百姓受苦呢?” 跟于谦刚讨不到便宜,他只能跟朱棣刚,最不济也能落得个敢言的名声。 这时,殿门口又一道声音响起:“皇上,臣有本奏。” 朱棣抬眼瞧了瞧,见又是一个给事中,朗声道:“上前答话。” 少顷,一个北方士子走到御前,行了一礼,开口道:“臣以为,南民北迁国策,可以先从靠北的地区施行,这一来,既可以让百姓少些辛苦,又能减少他们的心理抗拒。” 他是北方人,十分赞同这样的国策。 “皇上三思,此策看似有理,实则大谬。”翰林学士出班,“这根本不是远近的问题,而是迁徙本身的问题。” “皇上,臣有本奏!”又一个北方给事中,站了出来。 “上前答话。” 给事中上前行礼,接着,把枪口调转到翰林学士:“迁徙本身有何问题?” 于谦一个正七品敢怼正三品,他一个从七品,怼一个正五品还是敢的,“迁徙是为了国力昌盛,是为了百姓丰衣足食,怎么本身就有问题了?” 翰林学士冷笑:“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本官不屑于你争辩。”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圣上解忧,才是为人臣子的本分,学士何以说是争辩?”这位给事中反问。 读书人就没嘴笨的,这些个人刚入仕途,正是怀揣梦想,渴望一展抱负的时候,因此十分刚正。 吏部郎中出班道,“问题就是百姓不愿迁徙。” “不愿?”于谦再次开口,“是百姓不愿,还是郎中不愿?” “于都给事中!”吏部郎中哼道:“本官是在和这位给事中探讨。” 他是真不想和于谦对刚了。 给事中则是来了劲儿,“那郎中不妨说说,百姓为何不愿?” “长途跋涉,背井离乡,如此辛苦,自然不愿!” “辛苦?”给事中反问,“面朝黄土背朝天不苦? 被富绅地主压榨不苦? 一年到头,一刻不停歇,到头来只能勉强果腹不苦?” 夺命三连问,问的吏部郎中哑口无言。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