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平静下来,都察院派御史言官下地方,六部派遣巡抚去各省份临时上任,内书堂也建了起来。 内书堂讲官由翰林院充任,虽然情绪消极,但总归是按照计划在发展。 朱瞻基放松下来,开始着手处理政务。 李青也清闲下来,着重关注关外局势,只待朱瞻基腾出手来,再来一次亲征,便可功成身退。 …… 平静的日子过得很快,眨眼已是盛夏。 北平的夏天比金陵要好一些,但也是酷暑难耐,唯有冰块方可消暑。 有冰镇果酒、西瓜等一系列时令水果,夏天也不是那般讨厌。 柳树下,李青手持鱼竿倚在躺椅上,眼眸半眯,进入假寐状态。 一股风来,柳枝窸窸窣窣作响,树荫下的李青睫毛微微眨动,伸了伸懒腰,睁开眼睛。 提起鱼竿,鱼饵早已不知所踪,李青无奈笑笑,挂上鱼饵重新丢入池塘,拿出冰镇果酒就着壶嘴连饮几大口,神情享受。 还是不干活爽啊! 一想起后面真正退休的生活,他就无比向往。 快了,用不了多久了。 朱瞻基无疑是个难得的好皇帝,几乎没有短板,满足了李青对皇帝的所有幻想。 夏日炎炎,也是人最容易犯困的时候,不多时,李青便睡着了。 ~ “先生,先生醒醒……” 听到婉灵轻唤,李青缓缓睁开眼,“怎么了?” “钦差来传皇上口谕,要你进宫面圣。” “事儿真多。”李青嘀咕了一句,“好,我这就去。” 李青说完,又癔症了一会儿,这才动身赶往皇宫。 …… “你咋才来?”朱瞻基有些不喜。 我来的已经很快了……李青问:“什么事儿?” “汉王谋反了!”朱瞻基说。 李青呆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 “你笑什么?” “你信吗?”李青反问,他好笑道:“这是谁告诉你的?” “没谁。”朱瞻基摇头,“只是一些风言风语罢了,估计是有些人为了给我施压,才想出的计策。” “不用估计,铁定是。”李青道,“靖难之役的起始,就是建文大改制度,他们这是想以此要你妥协,甚至改回去; 而汉王……” 李青轻蔑道:“你说,汉王他拿什么反?” “也是。”朱瞻基也不信二叔能反。 乐安不过一州县,汉王城池、兵力皆无,但凡有点儿脑子,万不会造反。 “流言不能惶惶不可终日,还是尽早解决为好。”朱瞻基说道,“打破流言的最好办法,就是直面流言,召汉王来京师一叙,流言不攻自破!” “不可。”李青摇头。 “为何?”朱瞻基不解,“这不是最省心省力的办法吗?” 李青点头:“是这样没错,但你有没有想过汉王? 造反之事你可以听到,他就听不到了? 你召他进京,他会怎么想,是认为你是为了替他洗冤,还是认为你要……大义灭亲? 只怕以他的性格,不反也得反了!” 朱瞻基皱眉:“我有你说的那般无情吗?” “你说呢?” “你……”朱瞻基一甩衣袖,“那你说怎么办?” 李青想了想,道:“写封信,警醒一下也就是了,待其回信后,将内容公之于众,流言不攻自破。” “好吧。”朱瞻基点头,“我说,你写。” 你可真会使唤人……李青走到御案前,提笔蘸墨,“你说。” 朱瞻基摇头晃脑,声情并茂: “近日京中言叔督过朝廷,予诚不信;皇伯考至亲唯二叔,予所赖亦唯二叔; 小人离间,不敢不吐露中肯,且传播惊疑,或有称间窃法者; 不得不备,为叔鉴之……” 李青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你可真够肉麻的,还什么皇伯考至亲唯二叔,他肯信才怪! 写罢,李青吹了吹墨迹,又重新审阅一遍,叔侄情谊溢于言表,这要是流传后世,绝对是叔侄感情的模范代表。 朱瞻基接过书信看了一遍,笑道:“二叔是我最亲近的人,我们叔侄岂会被人离间?” “你是不是入戏太深了?”李青揶揄,“你不是最讨厌你二叔吗?” “那是以前,”朱瞻基反驳道,“如今不一样了。” 如今没人跟你抢了是吧?李青好笑点头。 其实朱瞻基也并非狠辣无情:只要二叔肯听劝,老老实实地做藩王,我自然不会为难你。 墨迹干后,朱瞻基收进信封,拿火漆密封,命人八百里加急,送往乐安。 乐安距离京师不远,过两天就能收到回信,届时,流言不攻自破。 朱瞻基心情不错,笑道:“全面开海对大明的财政帮助太大了,再有个几年,大明的国库将会赶超洪武年间最鼎盛的时候。” 永乐一朝,挣钱是没少挣钱,但花钱也是真没少花。 朝廷根本存不住钱,甚至挣得不够花。 如今国库总算是有了充盈起来的迹象,朱瞻基自然开心。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