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两天一夜的路程,大军足足走了半个月。 临近边关,李青命大军驻扎,同时,让和勇把部下的兵器上交给明军,待到皇帝任命后,再还给他们。 对此,和勇没有意见,他们这四千人根本翻不起浪花,拿不拿兵器都一样。 交给明军,反而能避免误会。 休息了一日,交接好后,大军这才继续挺进。 赶到边关时,不出意外地被镇守的主将给拦住了。 李青上去解释一番,又拿出天子信宝,这才镇住场子。 有惊无险地进了紫荆关,又行了三日,赶到京城。 明军可以进城,但和勇的四千部下是万万不能进城的,尽管他们已经投诚,尽管他们没有兵刃。 李青留下一千明军,做个照应,然后带着和勇、那森二人进了城。 … 大军回京的消息,一进紫荆关李青就让人上报朱祁钰了,具体情况朱祁钰不知,但太上皇没回来,四千鞑靼人投靠,他已经知道了。 不知为何,得知大哥没回来,他心情莫名轻快许多。 但随即,又不禁一叹:李先生果然守诺,只不过大哥一天不回来,他们就一日不罢休; 最终,还是得把大哥接回来! 这一趟消耗不算大,除多消耗了些牲畜,以及一万两银子之外,没有别的损失。 不过这点儿消耗和四千铁骑相比,简直赚爆了。 大明得了四千铁骑,鞑靼就少了四千,一正一负便是八千,这个账朱祁钰还是算得明白的。 午朝散后,朱祁钰在御书房待了一阵儿,又去了后宫。 大致给孙氏说了一下结果。 “李青是愿意接回太上皇的,许是鞑靼欲求不满,这才没能接回。”朱祁钰为李青开脱,而后保证,“太后放心,朕一定会接回太上皇。” 孙氏听说儿子没回来,脸色顿时难看起来,哼道:“皇上带的那些东西,未免太寒酸了些,跟打发要饭花子似的,有此结果也不意外。” 顿了顿,“哀家理解皇上是爱惜国力,但太上皇就不重要了吗?” 孙氏说话还不算太难听,主要是上次失言,让她有些忌惮,怕朱祁钰对孙子不利。 她倒没怀疑李青使坏,本能觉得是朱祁钰不想让儿子回来。 孙氏的功利心很重,功利心重的人,思考问题也是朝着功利方面去想。 太上皇回不来,对皇帝的好处最大,她当然怀疑朱祁钰是故意的。 朱祁钰点头道:“太后说的是,太上皇肯定更重要,待李青进宫复旨,朕好好问问详情,若是因为钱的事,朕不会吝啬。” “长兄如父,皇上有仁孝之心,哀家甚慰。”孙氏淡淡道,“哀家也要旁听,皇上不会有意见吧?” 她不放心朱祁钰。 朱祁钰笑笑:“太后想了解太上皇近况,朕当然没意见,还有些国事,朕就先回去了。” “皇上慢走。”孙氏说了句场面话,等朱祁钰走远,又补了一句:“呸,伪君子。” 小坐一阵儿,她也起身赶往前殿。 … 进城后,李青和石彪分开。 石彪带着军队回京营,李青带着和勇、那森、锦衣卫复旨。 赶到宫门口时,已是下午申时。 李青先让锦衣卫进宫禀报,自己跟和勇、那森在外面候着。 和勇之前是阶下囚,那森是草原部落将领,不得允许贸然带二人进宫,实在说不过去。 他能量大,有特权,但也不能胡来不是。 两刻钟后,锦衣百户去而复返。 “李先生,皇上命你进宫。” 李青点点头:“他们呢?” “皇上同意召见。”百户笑笑:“两位请吧。” 二人看了李青一眼,李青给了他们一个放心的眼神,迈步走了进去。 “汉人有句古话:既来之,则安之。”和勇小声道,“都到这儿了,走吧。” 那森微不可查地点点头,与和勇一起跟上李青步伐。 … 踏进中殿。 李青发现孙氏也在,稍稍意外了下,随即又释然了。 当娘的,终究还是割舍不下儿子,尽管曾经闹得那么僵。 “微臣参见吾皇万岁,参见太后娘娘。”李青行礼。 和勇、那森跟着拜倒。 “免礼(平身)。”朱祁钰、孙氏,同时开口。 孙氏苦等了快两个时辰,连午饭都是在中殿吃的,就是为了防止朱祁钰来阴的,她也顾不上失礼了,抢先开口: “李卿家,你可见到太上皇了?” “见到了,太上皇很好。”李青点头,“上次一战,鞑靼大败而归,更不敢对太上皇不敬。” 孙氏脸色缓和了些,“既如此,他们为何不愿放太上皇回来?” “太后,不是鞑靼不放太上皇回来,事实上,鞑靼留着太上皇并无多大用处。”李青叹道,“是太上皇不愿回来啊!” “这怎么可能?”孙氏豁然起身,满脸不信:“李青,你撒谎!” 李青一脸委屈:“太后若是不信,可以问他们两个。”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