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生:我在大明混吃等死的那些年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50章 返京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气候变暖后,青草疯狂生长,荒凉的大地很快被绿意葱葱代替,长势喜人。 李青划出四片水草极为丰美的区域,两处用以后续放牧,两处作为马场,余下的让各部落自由选择。 开荒指标:两年内二十万亩!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这只是第一阶段,先解决温饱方面的问题,后续随着人口上涨,再做规划不迟。 来之前,李青就有了大致的计划,二十万亩耕地,其中五万亩用来种棉花,两万亩种桑养蚕,数千亩种瓜果……余下皆种永乐豆,宣德薯。 由于气候影响,这些高产作物一年只能种一季,但一季也足够解决这些人的温饱了。 此外还能放牧、打猎、捕捞鱼虾……生活绝对差不了。 下达完部署,李青开始培养各产业,比如纺织、裁缝、粮食铺子、甚至酒楼……云云。 想长远的留住人,必须要有基础配套设施,最起码的生活所需得有保障才行。 这些赚钱的产业,李青全便宜了各部落首领,河套安定要靠他们出力,大明也不可能一直在河套驻扎五万大军;如此做可以将他们套牢在这里。 所有基础建设都是按照大明的标准,纺织、裁缝、酒楼……甚至过节,都是按照大明的来,此外,李青还建立了个学堂,让他们学习大明文化。 当然,不足以让所有人的孩子都上学,只针对部落高层。 人都有慕强心理,拿捏住了高层家属,下层民众自会有样学样,从而渐渐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 几代人后,这些人便会养成习惯,说汉话,穿汉衣,过汉人节日……那时的他们,便是不折不扣的大明人。 这种润物无声的策略最是稳妥,所花费的代价也不算大,且后续还能带来丰厚回报,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需要大量时间成本。 … 四月下旬,开荒耕地近三万亩,两万亩种土豆,一万亩种棉花。 此外,地上建房也开始进行,和泥、脱土坯、砌墙……以汉人的房舍为标准,照葫芦画瓢。 舍弃了帐篷,改换房屋,游牧民族便有了‘根’。 大家伙儿干的热火朝天,尤其是各部落的人,大明帮自己建房子,完事还给补助,这等好事上哪儿找去? 生活有了奔头,还时常有大肥猪肉吃,他们自然卖力。 众人热情高涨,不怕苦累,河套一天一个样…… 六月中旬,去瓦剌买羊的队伍回来了,一共买了七千多只。 李青没有大量宰杀,而是分给了各部落让其放牧,他当然也没有厚此薄彼,给了明军白银赏赐。 不过,李青收到了个很不好的消息。 绰罗斯·伯颜帖木儿病故了! 李青得知后,除了心忧之外,也唏嘘不已,伯颜帖木儿是个厚道人,他做瓦剌首领的这些年,为大明贡献良多。 再换首领的话……怕是就没有这么好运作了。 更重要的是,新首领能稳得住局面吗? 李青心里没底…… 但他又无法阻止这些,只能给朱见深去一封信,建议他先观望一阵儿,别急着做决定。 日子一天天过着…… 中秋这天,李青下令:所有人休息一天,过中秋,吃月饼。 李青早早就开始为中秋节做准备了,在关内买好面粉、馅料,提前几天就大规模生产,中秋这天,所有人都吃上了月饼。 李宏不理解,觉得太过小题大做。 “干爹,一个中秋节,用得着如此重视吗?”李宏道,“停下一天,不知要少开垦多少亩地,少建多少间房舍呢?” 李青却道:“吃的不是月饼,是文化认同。” 李宏一头雾水,李青也没有解释。 忙碌却舒缓的日子依旧继续着,这种生机勃勃场面,仅是看着,就令人无比满足,所有人都沉浸在这种田积累的美妙感觉,无法自拔。 … 朝廷的拨款到手后,李青加大力度花钱,采买、发工钱、各种激励奖赏……将这些钱,转化成更高效的劳动力,以及货物,通过这些手段,将朝廷拨的钱下放给个人。 并打通了河套和关内的贸易渠道,且以河套为跳板,辐射草原部落。 李青致力于让河套成为大明、草原的中转站,进而加大民间货商贸易。 当然,堪称战略物资的茶马盐铁贸易除外,这是大明朝廷控制草原部落的砝码,不能让民间商贾参与。 李青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草原上各部落的生存思维。 ——生存并非劫掠一条路,还能通过草原上特有的物资来交换,比如:人参、皮草、药材……都可以换取他们所需的东西。 当然,这些还都是李青的愿景,没有成为现实。 但李青有信心,只要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顶多十年就能达到他的预想。 … 没有记忆锚点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土豆的收获,棉花的收获……愈发坚定了各部落的信心。 过冬粮食够了,棉花产量有限,远达不到人人盖棉被条件,每户只分得了一双棉被。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