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战国野心家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二百四十四章 齐国的路(二)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田和早就读过这些东西,对于管仲的回答曾经颇为不以为然,觉得这明显不对,怎么可能会把夺取变成给予?甚至让民众欣然地愿意去这么做?

等到泗上墨家开始发迹之后,田和更加不解。

泗上土地税,之前是十五税一,后来变成十二税一,那墨家是从哪弄出那么多的粮食支撑各种活动的?

他当时就想到了管仲的这句话,然后苦苦思索,谋士们也各自猜测,直到不久前他才终于明白了墨家的东西到底是从来的。

的确,墨家的土地税收到很少。

但是,墨家卖铁、卖盐。

墨家没有『逼』着民众买铁、也没有比这民众买盐,民众觉得用粮食换铁器、换盐天经地义,总不能说不给粮食就得到了铁器。

墨家的铁是专营的,或者说是放开市场竞争的,但是墨家冶铁的手段远胜于时代已有的块炼铁技术,没有一个商人有能力和财力与庞大的数万人的、拥有整个泗上的墨家抗衡和对抗:要么合作,要么破产。

于是泗上看上去十五税一,实则每年民众为了支付各种日益发展的手工业品付出了极多的粮食。

按照田和的理解,这正是“不见夺之理”,墨家没有开重税,也没有『逼』着民众去买那些手工业品,却导致大量的财富和粮食集中到了墨家手中。

不见夺之理,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把鹅『毛』而不让鹅叫”,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是很深奥、但是在百年前齐国就已经开始在讨论的内容。

等想明白了这一节,田和浑身冷汗,便又仔细去看那些百余年前的东西,想知道到底该怎么做。

于是他终于看懂了。

“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先王善制其通货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尽也。”

府库想要丰盈,要明白两个道理。

而其中的关键,就是“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也就是说,货币,只是一般的等价物,真正善于治国的人,需要利用这些一般等价物,调控市场,使得府库获得君侯想要的东西。

是谓:君有山海之财,而民用不足者,皆以其事业交接于上者也。

国君要打仗,手里要有粮,但是国君手里一定要有粮吗?一定要征严苛的土地实物税才能积累粮食准备打仗吗?

管仲给出的回答是不需要,需要绕一个圈,利用好“民之通货”,想要粮食未必非要征收严苛的实物土地税,而是利用君主的“山海之财”,获得货币,而民众缺乏货币,自然会大量地出售粮食以换取货币。

那么又该如何控制货币的价格呢?既然认为“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认为钱本身只是一种等价物是可以『操』控价格的,那么总有办法可以『操』控。

管仲认为“三币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

也就是说,黄金和钱的作用,就是个等价物,只要是等价物,就是可以『操』控的。换而言之,一钟粟米值多少钱,那是以钱来做等价物;换过来一块黄金值多少粟米,那就是用粟米做等价物,所以钱这东西不是生来就有着神圣『性』的。

他虽然没有解释黄金为什么天然是货币,但却在这个时代就理解了等价物的概念,并且提出了“『操』控物价”的想法。

对此,管仲举了一个例子。

“今人君籍求于民,令曰十日而具,则财物之贾什去一;令曰八日而具,则财物之贾什去二;令曰五日而具,则财物之贾什去半;朝令而夕具,则财物之贾什去九。”

这只是个极端的假设例子,但放到后世两千年后的明代实行货币税的那些『乱』象,正可以对照解读:

想要让金属货币在某个时间段内贬值,只需要将实物税变为货币税,比如现在大量征收货币税,那么短期内实物的价格就会下降,因为人们需要尽快将自己手中的实物换为货币,这就可以使得拥有货币的人,获得更多的财富:管仲认为凭自己的手段,齐桓公定然是齐国第一有钱的;而后世当然这就是商人大地主可以借收货币税的时候大肆敛财的时候。

而齐国实际上并没有大规模地实行货币税,甚至于实物税还在努力地和劳役地租进行战斗。

这种理论推测出来的东西,没有考虑到货币税和货币流通之后带来的租税货币化、短期高利贷、缴税期富商压价等问题,但理论需要的是不断弥补,此时齐国已有这样的想法,实际上已经颇为难得。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