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用生命爱中国-伯格理的故事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部分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Heart of Africa)其坦波斯的一颗树下。从此,这位在非洲人民还处在蒙昧和被人奴役状态,就平等地对待他们,用上帝的爱爱他们,传福音给他们的朋友,永远活在非洲人民的心里。*

李文斯顿的传奇经历让年轻的柏格理激动不已。邮政银行狭窄的空间再也容不下这位年轻人的凌云之志。上帝的灵深深地触摸着他,他决心像李文斯顿那样,到没有传教士去的地方。他后来告诉他的友人,他立志要在上帝的指引下,引领一个民族信福音。

他在日记中写到:“相信这是天父的意愿,要我带领人皈依基督教。我决心像我父亲那样,不仅仅限于口头祷告,我还要投身实际的拯救工作。但愿主指引我以正确的方向。抑或怀着对基督教的热爱而鞠躬尽瘁 ,抑或得到圣灵和智慧而升华。”

上帝的话象当年临到的哈那的儿子一样临到他。柏格理妈妈的祷告应验了。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上帝派他去那里?

柏格理等待着。

中国,最迷人的地方

1886年11月,中国内地会中国委员会在安庆召开,中国内地会的成员范约翰看到一个异像。他写信给戴德生的妻子珍妮,说:“我们满心期望有100位新同工,于1887年往中国去。”每天饭前,中国内地会的创始人戴德生都和他的朋友一起唱出下列的祈祷文:

主啊!求你赐下100位工人,

都合乎你的心意,是你拣选的,

把你的爱传到远方——

使我们喜悦地赞美你;

主必纪念这事情,

我的耶稣必成就万事。*

祈祷在地球的另一端,很快得到回应。位于英国康沃尔郡,人数不多的圣经基督教教会,属于卫斯理公会,其教友仅仅分布在英格兰西部与南部,成员绝大多数属于劳动人民——农民、渔夫或者矿工。但就是这些生活在贫穷中的人,却具有狂热的传教热情。他们感到上帝赋予他们这样的责任:去关心、去爱远在地球另一面的中国人民。他们愿意奉献他们非常有限的金钱支持愿意去中国的传教士。

柏格理,这个注定要为上帝做事的年轻人,毅然放下他在银行的舒适工作,放下他漂亮的渔网*,他要听从上帝的指示:到遥远的中国去。

作为一名薪水丰厚的文职官员。柏格理的收入远远超过他的父亲,放弃银行的工作意味着他必须重新回到他从小经历过的那种捉襟见肘的生活。但为了上帝,他乐意放弃。为了上帝,他愿意往低处走!

在向圣经基督教教会提出愿意去中国的申请时,他一定想起了李文斯顿立下的誓言:

“我认为成为宣教士的主要职责是宣讲真理、教导劝勉人与传福音,并且将基督的信仰溶入艺术与科学,成为进入人心与良知的管道。我知道,我将面临的是讥笑、厌恶与反对,我将存着耐心、忍耐、努力去面对。我也知道,我可能因为长期没有看到人信耶稣而沮丧,长期生活在异邦文化中而力竭。但是,无论这些因素影响我多深,我仍会依靠圣灵和耶稣,对这一切外来负面的影响,我将永不屈服。”

在申请书的最后,柏格理说到他的情况:“我没有结婚,没有爱人,我了无牵挂。”

上帝真是爱中国。他没有派他的仆人李文斯顿来中国,但他献给中国一个和李文斯顿一样优秀的儿子:

撒母耳—柏格理。

* 注1:中文通常译为“塞缪尔—波拉德”,笔者根据《圣经-撒母耳纪》的译法译出;

* 注2:参见《圣经-撒母耳纪》;

* 注3:参见《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 注4:选自《戴德生——挚爱中华》

* 注5:参见《圣经—马太福音》,彼得立即放下渔网跟随耶稣。

孔子的“勒马悬崖”

作为中国人,要问一个问题:柏格理和其他外国传教士不远万里,离乡背井,出生入死,来中国要干什么?他们不图名,不谋利,口口声声地要拯救中国人的灵魂,这些外国人,为什么这样关心和他们毫无关系的中国人的灵魂呢?

原来,这些传教士认为中国人不信上帝,是走迷了路,而且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因为不信上帝 ,正在毫无希望之中走向灭亡。

戴德生在他的《中国的属灵需求》一书中以英国人的严谨做了精确的计算,并用英国人容易理解的画面把中国人的悲惨处境展示给他的同胞:

如果中国人每日排队经过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