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苓算了算钱,光陈三他们这里就卖了二十六两八钱,前面那个老大娘他们卖了十一两三钱八十五文,一共就是三十八两一钱八十五文。 花卷、发糕跟粉条都卖完了,就剩下红薯粉、馒头跟豆腐了。 看着人走远了,三叔婆他们才走出来,说话都有点打哆嗦,“小青啊,没什么事我跟你阿元叔就先回去了啊!” 苏子苓:“三叔婆,不着急吃碗粉再回去吧,这一路赶得,都饿了。” “不吃了,不吃了,我们刚吃饭没多久,”三叔婆是一分钟都不想多留,人家能挣这钱,她是一点也不眼红。 “那行,那晚上上家里来吃饭吧,”想着粉条没了,苏子苓想了想,又补充道:“三叔婆,你回去的话看看我阿公他们在家没,在的话让他们给我送五十斤粉条过来,不在就算了。” 今天还早,都还没到午时呢(12:00),再送五十斤过来,说不定也能卖完了。 “嗳,知道了。”两人匆匆忙忙离开,这地方他们是一秒也不愿意多待。 季云初她们在打扫卫生,苏子苓就背着背篓又去捡菌子去了,她想着,抽空就过来捡点,抽空就过来捡点,等到了晚上,这一背篓也该满了。 苏父送粉条过来的时候已经是午时末了(13:00),苏老爷子他们都跟着过来了,说是过来看看情况。 送了粉条正好可以在这几个山头捡菌子,等时间差不多了正好可以一起回去。 “阿公?你们咋都来了?”看到他们苏子苓还挺惊讶的。 “想着这边的山也有几天没来了,就过来看看,顺便捡菌子。”苏老爷子打量着棚子,“卖得咋样了?” “还行,”苏子苓帮着把粉条放进去,“早上带过来的一百斤都卖完了,菌子酱也卖了两百坛,发糕花卷那些也卖完了,就剩几个馒头跟豆腐红薯粉了。” “卖了一百斤了?”老爷子一脸不敢置信。 苏子苓点头,“对啊,所以才让三叔婆回去让你们给我送点过来。” 苏父掐了掐自己,“我的个乖乖,这一百斤你一上午就给卖完了?那咱们家里那点也卖不了多久啊!” “还不够卖呢,若是带的多估计都被那商队一扫而光了,他们说了,八月节的时候会路过这里,让咱们多备点,有多少他们要多少。” 听到苏子苓的话,苏父跟苏老爷子对视了一眼,苏父道:“爹,再收点红薯就请人开工吧,不然估计还真接不上。” 苏老爷子点点头,“这两天就安排。” 余下几日,苏子苓每天跟着跑山坳里卖粉条,多了一天一百来斤,少的时候就是五六十斤。 家里的粉条存货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减少,她跟着跑山坳里,馒头花卷那些就开始加量了,她还新添了一个吃食,炸菌子。 都是在山坳里现炸的,实在是家里晒干的杂菌太多了,天天捡,晒了好几麻袋了,想着后续还要继续捡,就想着把晒干的卖了一点。 香香脆脆麻麻辣辣的炸菌子也很好卖,大多数人都是现吃一碗,又要带着路上吃一碗,而且也很实惠,八文钱一碗,又香又脆的让人吃了还想吃。 苏子苓忙着卖粉条,老苏家里则是忙得热火朝天了,苏老爷子又去请了人帮忙做红薯粉。 这次不带饭了,一天十二文的工钱,请了十个人帮忙,因为…… 红薯越来越多了。 本来只是收村里的,后面慢慢的外村的也来卖,哪怕隔得很远,他们也来了。 一传十,十传百,亲戚传亲戚,好家伙,大家都知道她们家在收红薯了,还是一文半一斤。 请了十个村民,再加上自己人,做了三天了,还没做完。 人倒是够了,就是地方太窄了,都活动不开。 晚上吃饭时,家里人就在说这个事,“阿公要不咱们把旁边地买了,批下来盖个作坊吧,专门用来做红薯粉的。” 看老爷子犹豫,苏子苓又补充了几句,“咱们也不用盖青砖瓦房,就普通的木房就行,不过到时候地上得用石块铺一铺,不然土地板的话到时候估计就和了跟秧田一样了。” “马上就要种红薯了,到了十一二月,红薯只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再盖可就来不及了。” 听完苏子苓的话,苏老爷子终于拍案了,“行,我去找里正把地批下来,等红薯种下去了咱们就开始盖。” 苏老爷子深知盖房的不易,青砖瓦房最贵,六十到一百两不等,木房次之,但也要三十到五十两,草房最便宜,十两不到就能盖好。 雨说来就来,缠缠绵绵的下了好几天,终于是在中元节过后那天晴了。 天一晴开,全村人都开始种红薯了,往年种的还没这么多,但在知道老苏家今年还会继续收红薯后,不管是卖过的还是没卖过的,都打算多种一点。 中元节的玉米已经开始上黄点了,到了八月份左右就可以收了,所以现在种红薯刚刚好。 既影响不到玉米的成长,玉米树还能给红薯苗遮挡太阳,大大的提高了红薯的成活率。 本该是清闲的季节,家家户户却忙得没空回去吃饭。 雨刚晴正适合扦插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