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627崛起南海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43章 纺织产业规划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困扰执委会的可不仅仅是帆布的货源,事实上各种纺织产品都是穿越集团所需的物资。医疗部门使用的纱布、民众制衣需要的棉布、包裹火药包所用的绸布,以及眼下最为急需却一直没找到合适货源的帆布,这些纺织品加到一起,所需的量其实已经相当大,但琼州岛上却没有一个能够稳定地向穿越集团供货的商家。

这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琼州岛本地出产的纺织品数量很少,像崖州吉贝布这样以木棉为原料的织物,因为其产量太低,一直都是供不应求的地方特产。而穿越集团对布料的使用量又极大,仅仅靠着本地出产已经完全无法满足需要。

对于这种状况,也并不是没人对农业部表示过疑问——我们干嘛不自己种棉花?有知情人更是指出,当初在穿越前农业部筹备的物资中就有优良棉种,既然自身发展需要大量的纺织物,又准备了棉种,那为什么迟迟没有开垦棉田的计划出台。

对于这些疑问,农业部负责人袁若修老爷子亲自出面作了解释。棉花是喜热作物,海南的日照时间和平均温度是可以种植棉花,但棉花的开花期和收获期都忌水,而海南所在的地方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偏多,空气湿度大,从这个角度来讲并不适宜棉花的种植。最要命的是棉花的收获季节几乎是跟海南的雨季重合,光是这一条就几乎把种棉花的路子给堵死了。农业部之所以在穿越前准备了棉种,可并不是为了在海南岛上种棉花——等日后穿越集团占据了适宜棉花种植的地区,再把这好东西拿出来发挥作用。

袁老爷子的专业就是研究经济作物,既然老专家都说了海南岛不适合种棉花,那大家就只能把眼光放到岛外了。看样子穿越集团所需的各种纺织品,现阶段也都只能依赖于从外面进口。不过这个时候袁老爷子又给了灰心丧气的执委们一个小小的惊喜:海南岛虽然不适合种棉花,但根据后世的农业开发经验表明,海南岛的部分地区的环境适合用来种桑养蚕。

对于袁老爷子的这种说法,有人也表示出了质疑——穿越之前怎么没听说过海南出丝绸什么的?

袁若修解释说,海南的四季温差小,每年养蚕时间比内陆长了几乎一倍,很适合用来搞大规模蚕桑产业。实际上海南开始大规模的种桑养蚕是从21世纪初期才开始的,到穿越之前还没满十年,虽然已经验证了可行性,但因为在海南农村推广的规模还不算很大,所以还没有太大的名气。不过根据穿越前国家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的时候海南全省的桑园种植面积将会达到60万亩,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口也将超过百万,会成为全国蚕桑丝绸产业链最完整的产地之一。既然国家对海南蚕桑产业有这么大的规划,那就说明在这里种桑养蚕是可行的。

这下就完全把执委会的兴趣勾起来了,生丝在这个时代完全就是软黄金,西方国家的商人每年都是拿着真金白银远渡重洋来中国排着队求购。根据非专业历史学家宁崎所提供的资料,福建海商许心素在同时期卖给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生丝,价格高达每担140两银子以上。而袁若修所提供的后世生产数据表明,2006年海南琼中一地的种桑面积达三万余亩,年产鲜茧三万担,折算成生丝大约在四千担上下,照现在的生丝外贸价格可是一笔巨款了!如果织成丝绸出售,那价格至少还能再翻上一番,要是操作得好,这门生意能赚回来的钱不会比军火贸易少。

袁若修进一步指出,开发蚕桑产业的好处并不仅仅只是出产丝绸,同时也可以带动果桑、茶桑、菜桑、竹编、纺织、进出口贸易等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地区的经济开发将会有非常积极的影响。甚至日后只需丝绸这一样产品能上得了规模,就足以把整个东亚地区的贸易中心部分转移到海南岛来。

当然了,好处这么多,要开发这个项目也并非没有困难。在执委们就快要叫嚣立刻推广桑园种植之前,袁若修向大家说明了开发这个产业的几个主要难点。

第一个便是海南的雨季问题,每年的七到十月都是海南岛的雨季,高温高湿的环境会让细菌真菌的繁殖速度加快,如果没有合理的措施,很容易大范围地爆发蚕病造成减产;第二个问题是海南本地的野外昆虫多,有些种类同样会以桑叶作为食物,并且会传播蚕病,也是隐患之一;第三是本地的民众毫无养蚕经验,农业部也严重缺乏相关技术人员,要在短期内做大规模的推广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最后一个原因是本地并没有优良的蚕种,因为这玩意儿无法长期保存,所以穿越前农业部也并没有携带蚕种,只带了数棵适应海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桑树过来,要开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