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627崛起南海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124章 成本与收益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识到自己脾气太冲,当下便向沈志祥表示了歉意。他接到的命令是要让东江镇的使者对海汉的成就感到钦佩,从而信赖海汉所提出的援助条件,这要是把对方怼出火了,那可能就会坏了指挥部的大计了。

这一页算是暂时揭过,葛永便继续带着他们参观移民营地。潘严忽然问道:“这营中怎么不见老弱妇孺?莫非贵国只收纳青壮?”

沈志祥经他这么一提醒,也注意到触目所及全是青壮男子,这样的人口比例肯定是不合常理的。

葛永解释道:“为了营区内治安考虑,我们将妇孺单独分营安置。等到了南方之后,自会安排家人重新住到一起。”

海汉这个安排也是来自于早年安南移民行动时的教训,如果将人员不分年龄性别混合安置在一起,那么总会有一些人恃强凌弱,凭借暴力手段占用更多的公共资源。虽然妇孺单独分营看起来不够人性化,也仍然不能完全杜绝这种情况,但大局为重,至少能让弱势群体的存活率提高不少,营区内的治安事件发生率也因此而大大下降。

几人边看边走,沈志祥忽然停下脚步道:“在下好像听到诵读诗书之声!”

“小沈将军没有听错,前面就是我们为孩童开设的识字学堂。”葛永解释道:“我们每天都会给营区中的孩童安排识字课和常识课,平时也会有一些放工的成人去听课。”

“还专门请了私塾先生啊!真是有心了!”沈志祥自己算是粗通文墨,也知道读书识字的作用,海汉在救济难民之际还不忘这些细节,看得出对方的确是对移民这件事相当上心。

说话间便已经到了这处临时开设的学堂,外观只是一处简陋的竹棚而已,下面摆着几列长桌长凳,坐着三四十名孩童,前面架着一块黑板,有位先生正在一字一句地教这些孩童诵读黑板上所写的千字文。学堂外果然是有数名成年人席地而坐,跟着教书先生念念有词。

沈志祥见这学堂旁边就是一处面积颇大的厨房,架着至几口土灶大锅,正有一些人在忙着准备饭食,当下不禁好奇地问道:“这么点孩童,还专门盖了间厨房给他们做饭?”

谢立笑着接过话头:“这可不是做给他们吃的,这里本来是军官食堂,本地的海汉军军官都会到这里用餐。不过白天都空着没用,就借出来给孩子们当学堂用了。”

“原来如此。”沈志祥这才了然。

“马上就该放学了,两位中午就在这里吃个便饭如何?”谢立主动提出了邀请。当下岛上的几名首长都忙得脚朝天,也没人有空出面来招呼沈志祥,只能由他代劳了。不过上头没吩咐要设宴招待,谢立也不敢越俎代庖擅自作决定,这顿饭只能简单安排了。

沈志祥倒不在意,谢立也说了这里是军官吃饭的地方,从待遇上来说是说得过去的。他也没指望海汉人能在难民营里给自己开设宴席,那样的场景想想也觉得很荒谬。而潘严就更没意见了,他的要求很简单,别跟后金一样克扣口粮,只要食物管饱就行。

潘沈二人在军官食堂用餐的时候,王汤姆等人的会议依然还在继续,不过议题已经从东江镇转移到了本地,在王汤姆率领舰队北上期间,福山县这边也有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发生。

“前几天从登州来了一队人马,大概有两三百人,没进县城,直接绕路去了奇山千户所。”钱天敦向王汤姆说明道:“我们找知县张普成打听了一下,他说过去登州城来人,一般都会先到县城,索要一些补给,照理说不会绕城而过。”

王汤姆也是聪明人,听到这里便接道:“那就是有意避开我们的控制区了?”

钱天敦点点头道:“据张普成所说,他上次去登州与知府陈钟盛还谈得挺好,那边也没有透露出要为难我们的意思。但军方似乎对我们的出现有点不太感冒,所以我在怀疑这次到奇山所的这批明军,是不是跟我们有关。”

王汤姆接着问道:“那奇山所的冯千户,最近跟我们有过接触吗?”

“没有。”钱天敦摇头道:“从这队人到了奇山所之后,冯飞还没有派人跟我们接触过,不过烟台山上墩台倒是已经恢复了驻兵值守。”

海汉进驻芝罘湾后的第一次行动,便是由高桥南带队拔掉了烟台山上的明军哨所。对于这批明军的失踪,奇山所自然是认为海汉有极大的嫌疑,但苦于没有任何证据,也没法跟海汉这边叫板。后来千户冯飞收了海汉的好处,自然也就把这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而海汉这边也明确表示了不希望烟台山墩台驻扎过多明军,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所以在前段时间里,烟台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