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去年,英国人突然主动表示可以向柔佛提供军事援助,协助柔佛建立新军,收复星岛。而交换条件就是让英国人在星岛自行划定一块地区,作为殖民开发之用。当然了,划地自治只是事成之后的奖励条件,在此之前的各种军事培训,提供的军火装备,那该收多少钱都是要算清楚的。
英国人不是来做慈善的,他们所开出的价钱也并不低,以柔佛现有的国力,实在撑不起一支全火器装备的部队。但执政的高层又不愿放过这么一个驱逐外敌,收复失地的机会,最后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了一个分期付款,且大部分要以柔佛土特产作为抵押的合作协议。
柔佛国将以玛瑙、珍珠、玳瑁、犀角、象牙、沉香等商品,换取英国提供的一批军火物资,相关军事训练,以及五百人规模的雇佣军助战。而这桩交易也基本掏空了并不算充实的柔佛国库,并且整个国家都要为此而背上一笔债务。
巴蓬个人倒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他认为即便能够赶走星岛上为数不多的海汉人,那也只是夺回一个无人岛而已,但当初柔佛放弃无人岛并不是因为海汉,而是想以此手段将自己的国家与苏门答腊、葡萄牙等国拉开一段缓冲地带,避免战事的不断爆发。从海汉人手里夺回这地方能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吗?巴蓬认为并不见得,反而有可能再次引来葡萄牙人攻击——两国上一次的大规模交战,就是葡萄牙出兵摧毁了柔佛在星岛上建立的海港设施。
但柔佛高层认为英国人可以为自己提供一定的庇护作用,有他们驻扎到星岛上协助防守,或许其他国家就不敢那么轻易再招惹柔佛了。对于这样的想法,巴蓬心里只能用“幼稚”来形容,英国人打不打得过海汉和葡萄牙人还另说,想求他们帮忙,难道嘴巴上说说就行?终究得真金白银拿钱说话,到时候英国人肯定会继续狮子大开口,要挟柔佛满足他们提出的苛刻条件。
再说英国人想抢星岛,为什么不自己拉队伍去跟海汉人开战,而要主动拉上柔佛这个帮手?说穿了还不是实力不济需要帮手,既然是双方合作实现这个目的,那还凭什么让柔佛要付出天价才能获得军事援助。这不就是摆明了看柔佛软弱可欺,借着军事合作的借口,行敲竹杠之实吗?
话虽如此,上层做了开战的决定,并且指定了巴蓬来带兵指挥,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先接下这个差事。如果胆敢质疑国王的决定,那他的大将位子恐怕很快就会被别人顶替掉了。虽然作出这个决定不是那么心甘情愿,但国王有命在先,巴蓬也只能低头跟英国人合作了。
英国人虽然派来了五百余人的团队,但其中大部分都是从中亚、南亚地区招募来的佣兵,真正负责指挥他们的英国人不过十几人而已。而其中带队的指挥官霍格,是一名有多年从军经验的退伍军官,年纪跟巴蓬差不多,在东印度公司中担任高级军事顾问的职务。
这个职务实际上就是东印度公司中担任指挥的军官,负责公司所属武装在远东的军事行动。霍格在年初就秘密进入柔佛国,并立刻协助他们组建训练新军。但因为语言文化和柔佛的财力问题,新军的相关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一直拖到二月,才终于勉强凑了大约两千人的新军阵容。
按照双方最初的合作协议,英国东印度公司要为柔佛国提供一千支步枪和十门小口径火炮,以及一批足以武装千人,产自印度半岛的钢铁盔甲和冷兵器,并且保证在一个月的训练之后形成初步的战斗力。
不过英国人提供的这批武器有大部分都是从国内军队淘汰下来的旧货,质量并不是那么稳定,甚至有些枪支早就耗尽了使用寿命,到新军手中没用两次就炸膛了。在接连发生了几次枪械事故之后,柔佛士兵对于新式武器的热情就完全耗尽了,反而有不少士兵对其产生了恐惧情绪。
在巴蓬的强烈抗议之下,霍格不得不花时间将所有步枪回收检查,结果发现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步枪都已经不适合再继续使用,而十门火炮中则有两门已经出现了炮膛裂纹,说不准下一炮打响的时候就会直接炸膛了。
霍格也是有苦说不出,这批武器是从印度那边的大本营运过来的,想必出库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做过相关的检查,但这种武器装备到军中,那迟早都会出事故。大本营那些老爷们大概也没考虑过自己这个指挥官的感受,以为随便搞些旧货过来应付这些土著就行了。但柔佛这边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双方议定了要组成联军去跟海汉人作战,搞柔佛就等于是搞自己,这种行为完全就是釜底抽薪了。
要把这个消息告知大本营,再从那边运来一批武器,走完这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