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627崛起南海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532章 偷鸡不成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何冠之也觉得自己很冤,他只是提出了问题,而出主意的李松才是把局面搞得一团糟的罪魁祸首。最要命的是,这个家伙居然还成了海汉的阶下囚,也不知他策划的行动究竟出现了多少漏洞,才会被海汉人察觉到了端倪。如今还不知道那李松在海汉人手中是如何作供的,要是他把责任全都推到自己头上,那才是真的很难洗清罪名了。

不过何冠之也还有一点优势,那就是他的知府身份。好歹是杭州地方高官,即便海汉对这一事件有诸多不满,但依然是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克制,选择了协商而非对抗来解决双方的分歧。而这样的克制,当然就是看在他这个知府官职的影响力上。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海汉并不希望在这件事情上撕破脸皮,这个判断让何冠之的心情总算是稍稍放松了少许。

只要事情能捂住盖子,不要再爆发去年那样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何冠之认为妥协之后吃点亏也是值得的,毕竟这要保的可是自己的官位,是一切的根本。至于李松,何冠之并不打算要设法营救,他甚至想到是不是应该给海汉人一点暗示,让他们不要再把李松释放回来了。像这种办事不够牢靠又缺乏忠诚度的下属,何冠之简直恨不得能立刻将其灭口,免得这家伙管不住嘴胡乱攀咬。

何冠之很快就权衡好了利弊,作出了决定——立刻向海汉人妥协,并且把锅甩给李松,就说这是他擅作主张之举,其所作所为并没有经过自己的同意。

这事半点风声都走漏不得,否则局面很可能会变得失控,所以何冠之这次也学了个乖,不再找人来一起商量该如何处理了,而是自己关起房门,在书房里修书一封,痛承自己御下不力,管教无方,才会闹出这种误会。他在信中声称除李松之外并无其他人员组织这类破坏行动,并且表示愿意让李松接受海汉惩罚。反正不管坐牢也好,枪毙也好,总之何冠之是不想再看到这个人出现在杭州了。

何冠之写完之后,又反复看了几遍,确定没有什么措辞方面的问题了,这才命心腹手下赶紧送去城外某处码头——这也是双方在过去的合作中建立起的信息交流渠道之一。虽然海汉这次是有兴师问罪的意思,但何冠之认为对方既然还是选择了沟通,那么这消息渠道应该还是会保留着,通过书信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应该算是比较稳妥的解决办法了。

此时杭州城门其实已经关了许久,不过何冠之身为杭州行政长官,自然也有特权在手。他的心腹拿出手令验明无误之后,便由城防军安排,用绳索将其从城墙上慢慢放下,然后再步行前往钱塘江畔的那处码头送信。

“何冠之这次怂得很快啊!”孙堇在看过了这封书信之后,不禁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了一丝怀疑。他认为何冠之既然有这么大的心思来谋划铲除竞争对手的产业,那应该是下了相当大的决心才是,绝不会轻易放弃原本的打算。哪怕自己已经抓到了此事的执行者,人证物证俱在,也未必能让何冠之甘心认输。

孙堇作出这样的判断后,还特地发了电报回舟山岛,向负责浙江事务的石迪文请示了处理这事的尺度。石迪文身为军方大员,对于这种事自然不会有多少保守的想法,当下便指示孙堇可以做最坏的打算。

孙堇拿到这个回电之后也是琢磨了一阵,何为最坏的打算。以浙江目前的形势而言,最坏的打算大概就是海汉与大明再次撕破脸,甚至是爆发武装冲突。而石迪文的意思,是可以以此作为筹码,向何冠之进行施压。这样做无疑是具有一定的风险,要是何冠之不肯就范,那的确很容易便让这种大明内部的竞争演变成两国之间的武装冲突。

海汉虽然不怕这种武装冲突,但如果从大局考虑,一旦爆发战事,海汉自身的利益也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损害。毕竟目前浙江地区的海上贸易中,与海汉相关的份额已经占到了五成以上,一旦这些贸易渠道因为战争而停滞,海汉的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

孙堇也是反复考虑许久,才最终写了那封送到何冠之府邸的密信。他原本是想如果何冠之不卖账,那么自己起码没有把话说得太死,非常规的报复手段到底是什么内容,何时何地开始实施,也都没有明确地表态,至少给双方的下一步交涉留出了一定的缓冲余地。如果何冠之的态度强硬,那么海汉这边再采取武力措施不迟。

但他怎么想也没想到,何冠之居然这么快就已经做出了决定,向海汉妥协让步。而且其态度也很难让孙堇挑出什么毛病来,他送去的信本来就不是真打算要把何冠之弄下场,但对方既然这么痛快地认栽了,似乎也就没了痛打落水狗的机会。而何冠之将所有责任推卸给李松,这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