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627崛起南海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544章 无力抵抗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是去打探这位知县大人的真实态度,而不是一定要拿下他。他不肯跟我们合作,那就别合作好了,一个小小的象山县衙又碍不了我们的事。只要明确了王知县的态度,对我们来说就是达成目的了。”

顾曲飞恍然大悟,这才明白杨运去县衙之前就已经做好了谈崩的准备。这种老练可不是他这样的财主所能具备的,不知道跟多少官员打过交道之后才会总结出这样的操作经验。

与在县城中等候的另外几名财主重新会合之后,然后由杨运对刚才与王知县的会晤进行了通报,众人全都听得瞠目结舌,万万没想到杨运说的谈判竟然是这种走向。其中不免便有人开始担心起来,毕竟海汉人得罪了知县,拍拍屁股就走了,也不会有人能拿他们怎么样,但他们这些人都是本地人氏,要是王知县事后追究起来,这帮人可没办法为此就散尽家财离开象山县。

有人表示了这种疑虑之后,杨运安慰道:“各位放心,我们海汉做事一向有始有终,既然已经起了这个头,就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阻力作罢。待我这趟回去之后,便会向舟山的石首长禀明情况,这象山县重建盐场之事,肯定会继续推进下去。快则数日,迟则十天半月,便可有定论了。”

顾曲飞此时已经毫不怀疑杨运的能力,主动发问道:“那我们先前去看过那片荒地,是否需要提前盘下来?”

杨运想了想道:“你们可以先做好准备,等我带回去的海水进行过检验,确定当地环境适宜建设盐场,就会通知你们出面拿地。至于这些土地作价几何,如何折算成盐场股份,到时候我们可以慢慢再议,保证不让你们便是。”

简单聊了一阵之后,杨运又叫顾曲飞带路,去以前的官方盐场看看。象山县境内的官方盐场其实离他们先前去看过的那片荒地不远,直线距离不过几里地而已。虽然这个盐场也是利用与海汉制盐方式类似的晒盐法,但其操作细节仍然比较原始,远远没有达到海汉那样将每个生产环节都制定出量化标准的技术水平。至于产能更是差了好几条街,所以才会在南方私盐的大量涌入之下迅速宣告倒闭。

盐场的盐丁盐户没了收入来源,大多也只能另谋生路了,其中甚至有不少人去了临近不远的石浦港,接受了海汉的雇佣在码头上干活。而盐课提举司派驻在这里的人,也早就撤回杭州去了,算是彻底放弃了这个地方。

杨运大致看了看这里的生产设施,相较海汉的盐场的确算是比较原始,如果要使用这个场地也还是得进行彻底的改造才行,那倒不如另外辟一块地出来,至少地皮所有权可以让那些财主们折算成股权投入到盐场经营中,今后不至于为此产生大的问题。

在看过老盐场的状况之后,天色已经不早,杨运婉言谢绝了顾曲飞邀他到自己家住一晚的安排,而是立刻登船返回舟山,希望能够尽快把消息带回去,以便能早些开始做开发盐场所需的各种准备。

当晚杨运便向石迪文当面汇报了自己在象山县的所见所闻,并建议立即在当地开设盐场,同时设法与浙江的盐业衙门接触,争取早点将这个盐场的官方身份认证出来,这样以后当地生产的私盐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官盐的身份行销各地了。

石迪文对杨运在象山的表现大加赞赏,他原本派杨运去象山可没想过这么大的商业计划,只是让杨运留意一下当地有什么可以操作的生产项目。倒没想到杨运如此上心,竟然凭空运作出这么一个大项目。

按照杨运的预估,当地可用的沿海滩涂面积超过两千亩,如果建成盐场,那么至少需要四五百名劳动力,这在石迪文近期策划的产业上岸计划中已经算是规模比较大的项目了。像杭州大费周章的那几处新建的织造工坊,所雇佣的纺织工数量也不过就是这个水平了。

对于制盐这种在海汉早就已经实现工业化操作的项目,其运作机制和平均利润都一直十分稳定,开发起来难度不大,也就只是前期建造各种盐池会有比较大的工程量而已。石迪文对于这种收益稳定且能够推动海汉工业化在大明落地的项目非常支持,立刻便从本地的财政资金中调拨了一笔钱给杨运,要他尽快将这个项目运作起来,稍后还将向三亚报告此事,争取从工业部申请到专项启动资金来把预支的窟窿补上。

对带回来的几份海水样本的化验工作也在当晚就出了结果,海水的含盐量完全符合盐场生产所需的标准。于是杨运第二天一早便再次奔赴象山县,找到了顾曲飞等人,要求他们尽快将土地落实到位,然后雇佣人手准备开工。

顾曲飞等人完全没想到杨运只隔了一晚就回来了,而且已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