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战中难以运输和部署,杀伤力不够强的问题。”
其实陆军所使用的野战火炮无非是在设计思路上朝着轻量化,易移动的方向去考虑,能够方便快捷地使用畜力甚至人力进行转运。至于杀伤力的问题,在不加大口径的前提下,那就只能尽量增加有效射程,同时改善炮弹构造来完成这一目的。
出于安全上的考虑,海汉兵工必须要控制出口武器的性能,不能与自家装备的武器太过接近,所以虽然火炮也是外销武器之一,但性能上的升级其实要比枪械更小。要鼓动金主们掏钱买装备,那就得找到能够打动他们的宣传点才行。
好在海汉对外战事十分频繁,倒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实战的范例来佐证海汉火炮性能优异的卖点,白克思就是用了辽东的战事作为例子,来说明海汉的火炮足以在野战中击败实力强劲的武装骑兵。当然了,前提仍是白克思刚刚提到过的那句话:装备的火炮得够多才管用。
多少才是够?当然每支军队都会有不同的标准。比如战术体系成熟,作战经验丰富的海汉部队,或许一个营有十五到二十门野战火炮就足以应付三至五倍兵力的敌军骑兵。而不善这种野战的明军可能需要再多一倍的火炮才能稳住军心,不至在面对敌军骑兵冲锋时自行溃散。
不差钱的许氏家族当然是多多益善,最好一营能装备几十门炮,那样都不用开打,在阵前一字摆开,吓也把对方给吓死了。至于朝鲜,或许一营有三五门炮就够了——不是朝鲜国自大,是没有那么多的军费预算用来购买火炮这类价格昂贵的重型武器。
装备火炮数目的多少当然会影响到部队战斗力的强弱,但这也并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海汉军方一向强调人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武器和战术都次之。不过在对外作军售宣传的时候,那这个次序就得调整一下,强调唯武器论,有意无意地弱化人和战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