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陈一鑫感兴趣的条件,否则他很可能已经收下对方给出的好处,答应与满清议和了。
那么陈一鑫个人,或者是他所代表的海汉官方,想得到的好处究竟是什么呢?以岳永寿的眼光见识,他在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物资、粮草和军费。
海汉在金州常年驻扎作战部队的确会产生不小的开销,岳永寿来金州的时间已经不短,对此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海汉军的吃穿用度和武器装备水平都大大超过明军,可想而知军费开支必然十分庞大。
而陈一鑫还特别提到了海汉军协助朝鲜抗清,便是因为朝鲜国开出了合理的条件。以朝鲜的国力,想必为此是连国库都掏空了。
但朝鲜那时候已经是有亡国之危,如果不请强援出兵救助,很可能就没办法继续生存了。而眼下的大明却还不至于面临那样的绝境——至少在包括岳永寿在内的绝大部分明人眼中,这个王朝还远远没到快要倾覆的危险程度。
既然没有那么迫切,那么大明能给予海汉的条件,自然也不太可能像朝鲜那样予取予求,但考虑到满清也可能会在后续给出新的议和条件,这个尺度就需要好好权衡了。不能给得太多滋长了海汉人的野心,今后不好掌控局面,也不能给得太少,让满清抓到机会趁虚而入,破坏了大明与海汉之间的军事同盟。
这种极为考究之事,岳永寿没有权力独自作出决定,他也只能尽快写奏折上报朝廷,说明其中关键,把难题交给朝堂上的大人物们去头疼。
岳永寿道:“此事事关重大,在下必须上奏朝廷,不知陈将军是否还有什么要求,不妨一并提出,在下也好在奏折中写明原由。”
陈一鑫应道:“我刚才已经说过了,金州停不停战,在于我们所看到的诚意,谁开出的条件更有诚意,我们就倾向于那一方的意见。当然了,基于我们两国的盟友关系,我国肯定会更倾向于帮助大明。如果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我们肯定还是会更照顾大明的意愿。”
陈一鑫的话粗听似乎是要帮大明讲话,但细细品味一下,却不能发现他其实是在藉此告诫大明,开出来的条件至少不能低于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