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顺明(完结)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32部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文报之类的好说,那本就是胶州营的书办们自己写的。说了什么,尽管也有事先地安排,但总要询问之后才能确定。

几个人说的话,稍微有不同,就被重复的询问,让人精神都禁不住要崩溃,不过很快也就结束了审讯,因为这几个人口径完全一致。没有造假的可能。

济南的锦衣卫和东厂暗探,根本谈不上什么保密和隐藏,济南城中的人口被鞑子劫掠一空之后,城内居住的人群。不是胶州营的军属,就是各个文官衙门地官吏,差不多每个人都在胶州营那边纪录在册。

山东一省,按说要设置一个锦衣卫千户。这个千户领着手下来到济南城之后,情况和陈敏等太监类似,直接的圈在了院子里。美其名曰“地方不靖,为安全起见”,那锦衣卫千户还真不信邪。

但手下出去几次都没有回来之后,这上上下下的人都害怕了,去济南知府衙门那边询问,那边说是城内治安不靖,时常有匪徒出没,我们可以派出差役查。但你们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

去找城内地诸军。胶州营的回答很简单,我们是战兵。并不负责地方上的治安,无能为力。

这时候,当日间那好好提醒过锦衣卫的人有是“好心”来说风凉话,说事先已经是打过招呼,不听劝,这次吃亏了吧……

一开始被吓住了之后,接下来老实了几个月,每天也是好吃好喝,饷银十足,唯一地美中不足就是不能出去作威作福,不过,在这个位置上,有些消息多多少少的也听说了点,知道外面的胶州营是吃人不吐骨头地虎狼,还是不要去自找麻烦。

分驻各地的锦衣卫,每月都要给朝廷呈送文书报告,地方上的各种情况,官员们有无异常的活动,这都是要报上去的内容。

济南锦衣卫千户所这边的活计相对简单些,要报什么,不报什么,都有人专门给他们写好,盖印确认之后,再安排人帮他们送出去,人在屋檐下,肯定要低头的,当然,人的脖子要是在刀刃下面,那更是要低。

至于城内这些混进来地暗探,这些人没有官方上明面地身份,不听话的直接就是杀了,听话地,待遇和明面上的锦衣卫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被当成猪而圈养起来。

莫太监走后,朝廷对山东的“恩赏”自然不能仅仅在校场上简单的鼓动一下就算完,这旨意被装裱之后,还要在胶州营分驻各地的军营去宣示,让各地的兵马都看看朝廷的“恩赏”厚重。

不过除却这宣示之外,却也有人去各个军中鼓动,口径颇为的统一“大帅如此大功,朝廷却吝啬异常,有功将士,每人所得不过十几文,又派太监钳制……”等等等等,当然,朝廷这事情做出来,就算没有什么鼓动,大家的心思已经是凉了,更别说是这火上浇油的煽动话语。有几个营,营官“自作主张”,在大营里立了个长生牌位,每日早晚上操下操,都大声的问:“咱们吃的谁的饭?”士兵回答:“吃李大帅的饭!”再问:“咱们应该替谁出力?”士兵再答:“替李大帅出力!”。而这几个营,虽然分处各地,却都是新兵比较多,胶州以外兵将比较多的营……

这次的宣旨,崇祯皇帝或许的确是想着赏赐和旨意的缘由,笼络山东的兵将,不过崇祯皇帝一贯是太想当然了,这次的笼络,实实在在的起了反效果。

反效果还不算什么,关键的问题是这道旨意被李孟充份的利用,从另外一个方向推波助澜,反倒是让山东的士兵们认清了谁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谁给他们今天。

和济南城的太平不同,山东地其他府县第一次出现了紧张的气氛。这还是胶州营确定对山东控制权的第一次。

不过造成这紧张不安气氛的原因不是别人,正是胶州营自己,登州府城发现满洲奸细之后,负责山东内务的一干官员各个脸面无光,决定是严格的自查自纠,同时李孟发回的那批示让很多人更是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首发小说⑸⒛0^^

山东总兵李孟想来做事是低调谨慎,做事绝不张扬,做事一贯是讲究尺度,多次对下属讲,何为过错。做过了就是错事,万事要讲究分寸。

这次的命令,分明是让下面的人放手去做,那“宁杀错,莫放过“地六个字之中,透着森森杀气,同时也让山东下面办事的这些人感觉到了李孟的怒气。

既然大帅震怒,那就赶快去认真查办。内帐房牵头,山东盐帮、灵山商行立刻是行动起来,在各地布置详查的细则。

盐帮和商行在山东每县都是有自己的点,商行在明面。盐帮在暗处,对各地的情况和牛鬼蛇神都是了如指掌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