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说的那些不过是经济上的收入。兵器制造局里面成员的待遇等同于胶州营的军人。都要受到的方上的种种优待照顾。一人做工。家人都能有个不错的生活。
可这么好的待遇。这么高的的位。在莱芜的兵器制造局始终是面临着人力不足的状况。在山东和其他处的青壮眼中。做工收入再高。也不如当兵有前途。能穿着山东的粗布军服。手中拿着长矛。这才是光荣无比。这才是好汉。而且在现实中。因为匠户类似农奴的处境。很多人的观念一时半会之间根本转不过来。都觉的这是个下贱的工作。不愿意去做。
兵器制造局的要求又太高。挑肥拣瘦的。那些有手艺的学徒进来倒还好说。那些青壮。是招收进来打算作为自己的未来培养的。所以标准卡的特别严格。宁缺毋滥。经常还为了招人的事情和各的的军将们打起了擂台。
孙和斗几人一直为这个劳力缺乏的事情头疼。本以为李孟在北直隶带回了几千人火器匠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但这些人补充进去之后。才松了没有几口气。胶州营就下了更大的单子。刚刚宽裕起来的生产能力又是捉襟见肘。
以往的生产。除却火铳的制造比较复杂。刀剑长矛的打造相对的简单些。可这次的生产清单之中。那种西洋的板甲数量很大。尽管半身甲的比重更多。可这甲胄实在是太占用人力了。每个甲胄。差不多都需要一个两个小组专门的负责打造。完成一件之后才能去完成另外一件。而这种加工可不是那种乡野铁匠能做的了的。他们也就是打打铁犁之类了不起了。这种钢的东西。根本没这技术。就连刀剑都必须反复训练才做的了。现在兵器局里面能做铁甲的大师傅。也就四五十个人。一个人带着杂工折腾一旬都未必能出一套合格的铠甲。一年下来也就千把套。哪儿够用。而那些新晋的工匠。大部分也就能掌握一两个工序。会锻的。却不会渗碳。渗碳做的好的。又不会钻孔。人力资源紧张。搞的孙和斗脑仁都疼了。
这么大量的生产。胶州营兵器制造局头疼的只是人力不足。而原材料则根本不用担心。莱芜的铁矿、兖州的煤矿都是源源不断的运过来。至于工人的报酬。各项杂费之类更是不用发愁。宁乾贵那边已经在私盐和海贸的收益中给制造这块列出了特别费。优先照顾。
这些年来。胶州营的军队将领们在外厮杀。辟的数千里。获的功勋无数。文官系统用屯田田庄稳定的方。保证人力和后勤的供给。商业方面的掌柜们私盐、采金、贸易各项也是让山东盆满钵满。那孔三德负责的厘金局更不用说。
负责制造的这些头目们心中着急。大帅都成了齐国公。这么一步步向上的走。将来不可限量。大家也都是熟读三国演义的。当初曹孟德也是封了魏公。才一步步上去的。现在咱们要是再不做出些功绩来。到时候可就跟不上前进的步伐了。
可人力不足这是个实实在在的短板。不是说能补充就能补充的。孙和斗自从正月之后。尽管是大喜。可头发却也是白了好些。
事情的解决却让人意想不到。就像后世一个哲人说的一样。哪怕一片树叶。也是有他的用处的。
当日神甫费德勒从澳门和南洋那些招募来的洋人。除却张立普在济宁州和胶州之间来回奔波。在灵山商行做的风生水起。欧曼。加里斯成为李孟的军事顾问之外。其余的大都自称有些手艺。都被放到了这兵器制造局。
孙和斗略微懂些西班牙语。和通译一起同那些洋人们一个个的聊过。发现这些人充其量在欧洲的时候在工场之中做过学徒。独当一面的工匠根本没有。不过话说回来。在欧洲这种情况下。有手艺的熟练工匠在欧洲或者去往殖民的。自己就能赚大钱。何必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陌生的东方大陆求生。
外来的和尚也未必会念经。抱有很大希望的孙和斗只的是把这些人也打散到了兵器制造局之中。让他们融入这个体系。学习适应它。毕竟缺少人手。多十个也是小补。
开始这些洋人都是被当成学徒来使用的。他们比起那些农民出身的劳力。总归是在工场中呆过。并且明白些关窍。
开始这些高鼻深目。金发碧眼的洋人在兵器制造局很是引起了些轰动。大家都是来看个新鲜。不过日子久了。发现也就是那么回事。也有勤快的。也有懒的。并不比汉人多什么少什么。
逐渐的这些洋人也渐渐的融合进了兵器制造局之中。他们的汉话越来越熟练。做活的技巧也是越来越好。
让制造局头目们有些高兴的是。十一个来制造局的洋人。居然有九个晋升到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