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浅墨满意的笑了。
……
……
宫门还未开,此时便有礼部官员在逐一核对身份,以防有人替考,亦免不了有辱斯文的搜身,但搜查较会试松了许多。
毕竟到了这一步,都是板上钉钉的朝廷命官了,总要给几分体面的。
等到悠扬的钟声响起,东华门开,李凤梧等众多贡士考生们便在官员的引导下,分成两列缓缓步入皇宫。
考试之前,先是隆重的开考的仪式,文武百官身着公服,如常朝侍立崇政殿内外,官家身穿章服升殿,鞭炮齐鸣,教坊奏乐。
场面很是宏大。
而后执事官举黄卷密封考题入殿,由内侍官将策题置于殿中黄案上,贡士们朝官家行参拜大礼。
然后官家温言勉励贡士几句,便命考官接卷。
本届殿试的出义官,参知政事钱端礼将殿内黄案上的试题捧出,在殿檐下授给礼部尚书魏杞,后者躬身接过,走到殿外丹陛上,将试题放置在此处的黄案中。
这时百官再次向官家行礼,依次退出。
而负责考试的读卷官和执事官,则按赞礼官的指示,在丹陛下排班站立。贡士们也在赞礼官的指挥下排班,同样向黄案行礼。
礼毕,礼部官员向贡士们发题,贡士们接题后,鸿胪寺官员引领他们,走到各自的试桌旁……
隆兴二年的殿试,正式开始。(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二章殿试
殿试的考场在崇政殿的两旁,考场中整齐摆着一排排二尺多高的小桌,桌后是方凳。
在北宋前期,考桌唐制的几席,考生要屈膝就席,俯首据案。
极不舒服。
到北宋后期,宋人已习惯了坐椅子,再学古人实在苦不堪言,所以南宋延续北宋后期制度,弃用几席采用桌椅。
小桌上贴着考生的姓名,摆着御赐的笔墨纸砚。
都是上好的贡品。
考生考完后,可以带走,算是官家的赏赐,也算是自己人生最重要一个阶段的记忆。
除此之外,还有一把用以改错字的小刀。
因为试卷是特制的宣纸白榴,比一般宣纸厚一倍多,很难书写,如果写错了字,不准涂改,只能用小刀把错字轻轻地告去再写,否则就视为‘脏卷”。
以前是不予录取,现在则直接落到三甲以后,一样很惨。
终于坐在宏伟大殿的考桌前,年轻的贡士们不禁感慨万千,他们回想起自幼头悬梁、锥刺股、五更起、三更眠,经过那么多考验、那么多失败,才坐到这个大殿中。
心中充满了希望、兴奋,与患得患失,许多人竟久久不能平复……。
李凤梧却不一样,他早间被老爹棒喝一顿,哪还敢想三想四?一坐在桌前,就撕去封皮,展开了卷成一筒的卷子,便嗅到浓重的油墨香味。
殿试题目是昨日由出义官草拟,官家钦定的。
考题定下后,由宫中保密措施最好的御药院连夜刊刻印刷,外面有皇城司侍卫看守,严防有人探查考题。
开考日凌晨方印刷完毕,赶在考前发给每位贡生。
李凤梧看那考题共有三道,一诗一赋一策论,考试时间是整个白天,在太阳落山之前交卷口不能完卷者也必须交卷,其成绩列为最后。
时间还是很紧迫的,容不得胡思乱想,他深吸口气,在试卷上写好自己的姓名后,便心无旁骜,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三道题上。
只见诗题是‘鸾刀诗”赋题是‘民监赋”策论题是‘重巽申命论”按道理讲,这三道题按照重要性,分别是赋第一、诗第二、论第三。
但近年来,论的地位开始上升,所以哪个都大意不得。
把三道题都审过之后,李凤梧便先拿《鸾刀诗》下手,殿试出题很讲究,都是从儒家经典中搬下来的,绝不会引起误解。
譬如这一首,便是出自《礼记》:‘割刀之用,鸾刀之贵,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
能坐在这儿的贡士,都有较高的学养,破题作诗肯定没问题,就看谁做的好了。
李凤梧半路出家,名师陆游指导自己极少。
好在这一两年向周必大讨教获益良多,在临安又讨教过陈俊卿和蒋芾,倒也算小有才华。
最重要是过目不忘。
引据经典顺手拈来不要太容易。
他唯一欠缺的,就是经过岁月沉淀出来的才华和天赋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