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宋仕妖娆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34部分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的又道:“雏凤之名,起于官家,盛世大宋,当有巨梧,雏凤之姿,也当尽在巨梧风华之下!”

无论怎么说,这天下是赵昚的。

自己这个大宋士子,自然也是天子的。

读书读书,不就货与帝王家么。

虽然自己只读了两年书,但在这个家天下的南宋,要想过上人上人的生活,福荫子孙,那就只有这么一条路。

且自己虽然支持赵恺,扶龙于他,但首要条件:不悖当今天子。

作为南宋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赵昚又如此赏识自己,于情于理,自己都不可能为了扶龙而辜负赵昚的厚爱。

好在这两者并不矛盾。

成为赵昚的臣子,和扶龙赵恺,只要赵恺不妄图谋逆,这便不会有矛盾——至于真有赵恺当上太子的那么一天,自己如何自处,那就不是现在担心的事。

想那么多并没有什么卵用。

赵昚闻言,别过头。

笑了。

欣慰的拍了拍李凤梧的肩头。

又望一眼大好风光。

说了两个字:“挺好。”

挺好。

话说得挺好。

人也挺好。

朕很喜欢。

跟在后面的谢盛堂也笑了,作为一个跟在大官身边几十年的老太监,见过了太多人事,第一次看见大官如此亲和的对待一个士子。

哪怕是当初为太子时,和帝师史浩之间,更多时候也只是礼遇和礼敬。

那曾如今日这般。

而且谢盛堂看的出来,李凤梧言语绝无丝毫虚伪,绝对是出自内心的“告白”。

真是个识时务的好小子。

李家雏凤,不仅圆滑,而且聪明的紧呐。

谢盛堂笑眯眯的看着这对君臣。

朝阳早已升起。

温热的阳光洒落,这对君臣的身影沐浴在光辉之中。

却又仿佛是自身便散出一层辉光。

一如一副晨光江山图。

这对君臣,便指点着大宋未来几十年的江山!

不知怎的,总有种感觉,几十年后,甚至千百年后,这对君臣都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许是大官成就了李凤梧,但也许是李凤梧成就大官。

千古君臣,此一对么?

谢盛堂长出了一口气,咱大宋要中兴了么……(未完待续。)

第三百二十章说服赵昚

北宋一朝,最为节俭勤政的仁宗赵祯。

南宋一朝,最为节俭勤政的则有两人,一者高宗赵构,一者仁宗赵昚。

在元初,南宋皇陵被盗,所有皇帝陵室中,赵构和赵昚的皇陵最为简单,甚至简单低调得有点失去了帝王应有的待遇。

南宋皇陵是在元初遭盗掘的,是中国帝王陵寝被盗掘事件最悲惨的一次。

南宋皇陵实为“攒宫”,即为攒集梓宫、暂葬地。

这主要是考虑到以后迁回河南巩义祖陵区内,所以棺椁葬得比较浅,也正因如此,盗掘起来很容易。

盗掘南宋皇陵的是一个叫杨辇真珈的西域和尚,也就是蕃僧,作为一个出家僧人,本该好好修行,但这人不是个善茬,只是个披着佛衣的败类。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深受忽必烈青睐的杨辇真珈被任命为江南释教总摄,这个官职,是总管江南地区佛教事务。

按理说就是宗教头子。

但据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癸辛杂识》、元末明初黄岩人陶宗仪所著《辍耕录》记载,杨辇真珈当上这个官后,便对南宋皇陵打起了注意。

至元二十二年九月,杨辇真珈伙同僧人允泽等人,带人到陵区。

被当时负责护陵的罗铣阻止,允泽当场一刀杀了罗铣,然后开始洗劫南宋皇陵。

在毁陵盗物之外,还有最令人发指的事情:

杨辇真珈将帝、后们的骨骸全部掘出,弃之荒野。理宗赵昀是大头,杨辇真珈将他的头颅从尸身上取下来带回北方,镶银涂漆,制成盛酒的器具使用,又将帝后的尸骨收集于临安皇宫中,上筑高13丈的白塔压之,名日“镇本”。

对这段历史,《明史》有详细记载:“至元间,西僧嗣古妙高欲毁宋会稽诸陵。夏人杨辇真珈为江南总摄,悉掘徽宗以下诸陵,攫取金宝,裒帝后遗骨,瘗于杭之故宫,筑浮屠其上,名曰镇南,以示厌胜,又截理宗颅骨为饮器。真珈败,其资皆籍于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