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宋仕妖娆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89部分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事情好讽刺。

自己真是绕了个巨大的圈子。

如今却又回到了原点。

想明白了一些事的张杓,自此之后,在朝中安静下来。

秉持公事,从不参与同僚宴请。

亦从不宴请同僚。

宛若一颗光鲜亮丽的雨花石,在大雨之后的泥泞里,忽然开始沉淀起来——

终有一日,会绽放出灿烂光辉。

临安渐渐不闻天骄声,亦不见天骄影。

乾道三年的秋末,临安问斩了几个翰林庸医。

几张圣旨传下,两淮以及襄阳、川陕等地出现了大幅度的人事变动。

因春风渡一功擢为安丰军正将,在来安大战中因军功升任安丰军统制的宗平,终于去了权兼一词,正式成为安丰军制置使。

原本仅是正将的宗复,升任安丰军副都统制。

副将的汪继伦,反而升任了安丰军都统制。

这估计是两人的能力,在这几年被吏部考察了个透彻,宗复确实要差上汪继伦一筹。

庆远军节度使李道之子李睿,因统率轻骑立下千里纵江淮的大功,在清流关大败拐子马和铁浮屠,迁升为光化军统制。

乾道三年秋的圣旨一下,李睿成了光化军都统制。

全权掌管组成了建制的重骑军!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命,要知道,大宋骑军本来就少,何况重骑军。

这支重骑军,还是西辽的五百匹精锐战马,加上大理送过来的战马中挑选了两百来匹,才勉强有了个雏形。

不过,也仅七百余骑耳。

然而这七百余骑,全是精锐中的精锐。

装备更是万金打造一骑,奢华得让轻骑士兵流口水。

据悉,看到重骑军的林宗棠只说了一句话:当屠铁浮屠!

铁浮屠就是金国骑军王牌重骑军!

可想而知这支两百余骑的重骑军有多么精锐。

这只是雏形,随着西辽那边每年送过来的,加上从草原购买的战马,也许等几年北伐时,大宋的重骑军就能达到三千甚至五千之巨!

一支三五千的重骑军,绝对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甚至可以左右一场战局。

尤其可见,官家对重骑军的重视,也可见官家对李睿的信任。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李凤梧的出使辽国。

没有李凤梧出使辽国,就不会有这五百匹精锐战马,大宋要打造重骑军,就还需要时日,不至于在乾道三年就让重骑军具备雏形。

李凤梧之功,就是林宗棠都忍不住放下成见,在说了那句“当屠铁浮屠”后又道了一句:“狗|日的李凤梧,这功也甚是泼了天了,这次老子服了他。”

林宗棠这一句狗|日的,绝对不是辱骂。

而是一种武将的至高赞誉。

至少在李睿看来,自己老丈人这句话是赞誉,军界出身的武臣,也这般认为。

至于文臣怎么想,这些粗犷汉子没那心思去管。

至于读书人李凤梧是不是觉得在辱骂他,林宗棠也浑然不惧。

一甲探花,应该能听出这话的言外之意。

抛去立场不同的事情,林宗棠是真的服了大宋雏凤。

恐怕不仅他林宗棠,偌大的大宋朝野,至少有七成的文臣武将,自认做不到李凤梧这些事情,对大宋雏凤的功劳和升迁,更是没有丝毫怨言。

使金、使大理、使辽。

三使,简直漂亮的不能再漂亮。

这样的大宋文臣,就算是武臣,对此也没有丝毫怨言。

而是由衷的佩服。

关键是这货并不是儒雅的读书人而已,襄阳死战,这位大宋雏凤可是坚守到了最后,等到了李睿磨磨蹭蹭的支援,才挺着脊梁回到了临安。

这样的读书人,又岂仅仅是读书人而已?

这就是大宋的脊梁啊!

大宋尖刀宗平,飞骑李睿之外,宋金二次大战出现的三个人才,襄阳卢震,在死守襄阳后擢升光化军副将,后迁利州路兵马都监,旨意一出,卢震高升数级,竟然成了利州路都钤辖。

品秩相当于一军之副都统制。

武功大夫、安丰军副都统制、寿州知州辛弃疾。

这位大宋辛青兕终于再进了一步,依然文武并封,摘掉了因为赵恺挂过虚职而让权兼的安丰军节度使一职。

正式成为一军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