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细胞渗透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13部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目前能够想到的办法我们都想到了,都无法靠近四面体,并且无法伤害四面体……”

153号飞船实在拿这个四面体没有办法,除了拿到四面体的测量数据,其他任何进一步研究都无法进行,始终无法靠近四面体不说,连伤害到它都办不到。实在再也想不出任何办法,153号把这个难题交给地球基地,请示下一步该怎么办。

科学院几个主要学科的大拿此时基本都在,都准备看看四面体具体是个什么东西,没想到得出这么一个结果。人家就摆在那里,他们都没有办法研究,甚至连碰都碰不到。

得到153号的请求之后,一群科学家聚在一起,发动头脑风暴,开始想办法,看看怎么处理这个四面体。一个个假设和想法被提出来,又被一次次否决掉。

后来有人提出一个新颖的想法。

“既然我们无法靠近四面体,那我们为什么不把那个无形屏障看做为一个球体,我们也许可以制造一张超级大网,把四面体连同它周围的无形屏障用网兜住,先拖回同步轨道,以后再慢慢想办法研究。”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很多人的赞成,反正现在拿四面体没办法,这个想法很新颖,未尝不可一试。

指令很快被下达到153号,153号开始在飞船上的现场装配吐丝机,准备编织一张宽达六十公里的超级大网。四面体和它的无形屏障个头够大,所以这张网可以编织得相当稀疏,网眼足有一公里大。为了拖动如此巨大的物体,网线都是制造天梯的特种蛛丝,每一根都和天梯锚索一样粗细。在太空无重力状态下,这张蛛丝巨网足以承受拉扯整个四面体的力量。

在众人焦急的等待中,足足用了五天时间,这张巨网才被制造出来。

巨网首先被投出船舱,然后153派出几个乘员,驾驶着变形机器人,分别拉住巨网一角,把巨网张开,远远的向四面体兜过去。

这里不得不说生物文明具备科技文明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这些太空中的变形机器人根本不是特意为太空环境设计的,不过是将生物都市中常见的四栖交通机器人稍加改装就拿来用了。

四栖交通机器人就有密封设计,有气体内循环设计,直接拿到太空环境中就能用。唯一需要改装的就是,太空中没有空气,无法利用空气动力外形改变飞行姿态,为了能够灵活变向和改变姿态,机器人被加装了内置的陀螺仪阵列和一些小的喷射引擎,用来进行小范围微调。

不仅四栖机器人,现在已经差不多普及到人手一件的护甲也可以起到类似作用。贴身形护甲基本都是全封闭的,本身就能够应对极端环境,太空正好是极端环境之一。这些贴身护甲几乎不用改装就可以起到太空服的作用,又不占体积,重量非常轻。只要能量块充足,护甲就可以维持住氧循环体系,完全抛弃了笨重的氧气瓶设置。同时护甲还可以防弹,提供助力,整体性能要比太空服好很多。

几个变形机器人分别飞向不同方向,沿着那个虚空中看不到的无形屏障的界限,划出一个几十公里长的巨大弧线。拖着身后巨网,绕过整个巨大的无形屏障,将它连同其内的四面体整个兜住。

当这些变形机器人牵拉着各自的网线,再次汇聚到153号的时候,一个巨型网兜在太空中出现了,里面装着一个无形屏障,以及悬浮在屏障中心的四面体。

153号调整好自身姿态,核聚变引擎全力开启,猛的将整张大网收紧……

12…21 17:08:47258。第258章 猜测

12…2117:08:47258。第258章猜测

随着大网的张紧,蛛丝绳索被绷得紧紧的,153不停加大引擎输出,但是四面体纹丝不动!

无论153向哪个方向开,都无法撼动四面体分毫,四面体一直坚定的沿着既有轨道运行,既不快一点,也不慢一点,丝毫不受影响。

“或许我们应该测定下它的质量。”见此情景,理论物理学家陈根富突然说道。

“问题是我们无法靠近它,最多只能测量下体积,质量你怎么测?”提问的是化学家王士林。

“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只要测定万有引力就行了。”实验物理学家长冈洋介补充道。

引力测定一直存在一个难题,就是万有引力太弱,数值比较小的情况下,测试系统的系统误差就会相对放大很多,导致测量精度很难太高,并且数据重现性不好。

按照地球的指示,这次153需要制作超低频的垂直扭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