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细胞渗透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57部分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个点是杨牧的夸父探测船的停泊点。

在那里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紧接着朱一鸣有开始沿着杨牧机甲的前进路线开始观察,但是在包克球上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包克球本身就是个动态平衡系统,经过这几年时间,杨牧机甲留下的任何痕迹都会被抹消掉。

但是很奇怪,不仅杨牧的飞船没有任何痕迹留下,甚至另外六艘战舰也没有任何踪影,他们就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对于这种情况朱一鸣认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它们都已经进入包克球深处,所以外面没有痕迹,要么就是有什么东西搞定了这七艘战舰,然后清除了所有痕迹。

朱一鸣认为,在太空中,只要发生了占到,其中任何一方出现了损失,那么必然会在太空中留下痕迹。这种痕迹也许是战舰破裂渗透出来的气体,也许是被击落的碎片残骸。即使被什么东西刻意清扫过,在太空中也不可能把所有碎片残骸清理干净,更何况机器人文明采取的是纳米机器人技术。

这就意味着,被击碎的战舰,它在产生碎片的同时,往往会遗留更多的微不可查的纳米机器人。

朱一鸣决定对周围的空域进行痕量级分析,从中寻找失踪战舰以及对手的蛛丝马迹。

几艘小型分析艇被放出去,他们在指定空域上,进行极细致的光谱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必须进行降噪处理。就是将宇宙背景辐射屏蔽掉,同时强化微弱信号,弱化强烈信号。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某些高性能的耳麦,即使身处迪厅,它也能让你清楚听到两米外的放屁声,同时不会影响你听摇滚乐,还保证这摇滚乐原滋原味不带失真的。

而光谱分析,世界上就是分析环境中吸收光和反射光的光谱特性,无论吸收光还是反射光,都是光子遇到原子或者分子时,产生的自然变化。就像绿叶之所以是绿色的,是因为它吸收其他频率光线,反射绿光一样。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检查周围空域内都存在哪些类型的分子,只要它有,哪怕这些分子的密度再小,也能够被检测出来。

经过一系列降噪处理,通过光谱分析,周围空域的元素分布图就被勾勒出来。

通过这幅图,朱一鸣很快注意到不同,在空域中某几个区域,明显出现了大量氧、氮、水等气体分子遗留,同时该处还有纳米机器人的分子成分。

很明显的,这些区域肯定发生过战斗,不然不会有气体分子和纳米机器人的集中散布。

除此之外,朱一鸣在这些区域附近找到不少岩石粉尘,对照包克球的光谱,这些粉尘与包克球中碎石的成分一致。

朱一鸣非常疑惑,这些碎石的粉尘怎么出现在这里?并且明显与发生战斗区域有极大相关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既然杨牧发生危险,并且目前看来这个危险是非自然性的,那么有相当大可能和他的探测行为有关联。

所以朱一鸣决定重走杨牧走过的路,虽然这个过程可能相当漫长,不过这可能最容易找到这个危险,并且有一定主动权的做法。

朱一鸣特意将舰队调离目前位置,离开事发空域,反正量子通讯系统的距离超远,足够让舰队躲在安全地域。朱一鸣并没有简单撤走,他在事发空域附近留下了一些被动侦测球。这些侦测球将会将被动侦测数据实时反馈给舰队,一旦这里再次出现其他情况,舰队可以第一时间获知。

朱一鸣这次特意准备了一艘梭形飞行器,这是为包克球中的独特环境专门设计的,它可以在包克球的碎石海洋中高速前进。

飞梭进入包克球内部开始沿着杨牧的原路前进,它的速度可以达到杨牧速度的十倍以上。当飞梭进入包克球之后,快速劈开路上的碎石,仿佛摩托艇在海面冲刺一样,在身后拉出一条碎石组成的尾浪。

以为战舰距离包克球足够远,朱一鸣毫不顾忌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控制梭形飞行器在碎石海里横冲直撞,引起碎石的局部紊乱。梭形飞行器的身后留下一片碎石乱流,碎石乱流涌动着,相互碰撞挤压,将这种混乱扩展到更广阔的地域。

梭形飞行器沿着杨牧曾经走过的道路飞快前进,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发现了裂隙。进入裂隙范围,梭形飞行器的速度陡然增加,直接飚到两千公里/秒,好像玩极品飞车一样,在裂隙中惊险的擦着碎石壁飞驰……

01…28 20:42:42334。第334章 能量固化

01…2820:42:42334。第334章能量固化

梭形飞行器沿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