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细胞渗透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76部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无法实现。

科学院这时已经基本认可王海月的观点,人类的虚拟世界一定遗漏了某种关键性数据,这个关键性数据很可能就是导致双子星开始骤变的罪魁祸首。

现在科学院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观测中子星的变化,找到这种未被发现的关键因素。只要发现这个未知因素,人类很可能会在宇宙认知上前进一大步,从而获得一次难得的科技发展机遇。

当双子星开始像喷泉一样,将自身物质倾倒在中子星上的时候,科学院获得了大量珍贵数据。

恒星物质本身就处在等离子状态,几乎全部是裸电子或者裸原子。这些等离子在坠向中子星表面的过程中,将会承受数万甚至十几万公里/秒的加速度,等它们到达中子星表面的时候,自身速度已经接近光速。

而人类研究基本粒子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粒子对撞,通过超大型粒子加速器,将选中的粒子加速到近光速,让后让它们碰撞。近光速的粒子将会获得足够的动能,它们在碰撞的过程中,将会把自身撞得粉碎。粒子在崩解的过程中,除了释放出大量能量之外,还会将体内的所有基本粒子抛射出去。人类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来观察更低级别粒子的构成。

在如此大规模的物质倾注之下,几乎每一秒都有无数粒子相撞,这相当于是一个持续工作的超大型粒子对撞机在工作。

中子星表面随时都会有无以计数的海量粒子发生碰撞,这意味着本来极小概率事件会在无穷大的基数之下,变成随时能够观测到的常态事件。

人类通过解析这些粒子碰撞数据,发现了不少诡异的波动。其中有一种非常异常的波动形式,如果做个比喻的话,这个波动代表的事件应该是:一个未知粒子,它在发射的同时,突然消失了,然后它在前方再次突然出现。

最诡异的莫过于,这种粒子能够被侦测到,但是它消失的那段时间是完全意义上的消失,仿佛它并不存在一般,没有任何残留的痕迹。然后像是它突然消失一样,它再次突然出现在,消失和出现之间没有任何时间间隔。

这种粒子具备非常诡异的行为方式,其一在于其仿佛不曾存在的消失方式,其二是它没有时间间隔的空间跨越的移动方式。

这种粒子就像是瞬间移动一般,突然从一点跳跃至另一点。虽然这个特点用量子的特性也能勉强解释。但是一个让人烦恼的问题在于:量子一个最重要的特性是轨迹不可测,就是说具备量子性的粒子,它的轨迹是完全无法预测的。可是偏偏这种粒子的轨迹可预测,它从被释放出来开始,就始终直线前进。

如果把这种粒子的前进轨迹描画出来的话,非常像古老的摩尔电码的收报纸。这种粒子的轨迹就像一条笔直的直线,只不过这条直线断断续续的,不停在纸面上打出不规则的点、短线、长线。

面对这种前所未见的诡异粒子,科学院发现他们以往的所有理论都无法解释它奇怪的行为。

这种粒子最后被科学院命名为——超微子!

02…13 20:16:39366。第366章 科技崩溃

02…1320:16:39366。第366章科技崩溃

超微子的闪现特性让科学院非常之费解,不过有难题出现对于科学院来说是好事,这意味着只要解决这个问题,人类的科技就会再次前进一大步。

这次中子星大规模吸附双子星的恒星物质,给人类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观测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人类对基本粒子的认识水平提高了一大截。

本身人类处在四级巅峰水平,对大多数基本粒子已经有很深的认识。这次极端环境下的大规模粒子对撞,将这些基本粒子海量抛出,让人类对目前已知的62种基本粒子特性有了最全面的数据。

在随后的岁月里,人类只要将这些数据充分解读出来,将会彻底掌握所有这62种基本粒子。由此人类在四级以内科技上,将会再无理论上的疑问。‘

这62种基本粒子都是种子和质子被击碎之后,更小尺寸在的粒子,他们通常是指夸克、介子、中微子、胶子、轻子、玻色子这类粒子。但是在中子星大规模粒子碰撞之中,明显有很多意外事件发生,从而导致了比这62种基本粒子更低层次粒子的出现。

中微子就属于这个层次,科学院将这些低于基本粒子层次的粒子命名为超粒子。人类对超粒子的认识还处在一片空白状态中,像是中微子就是人类首次观测到。

在超粒子层次上,人类没有任何已有相关理论,人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