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两汉往事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41部分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趟,早都见怪不怪了。

当匈奴人漫天遍野扑了过来时,孙卬才发觉形势不对。然而为时已晚,他还没来得及调集大军,就被包了饺子,根本没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就被砍掉了脑袋。

北地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安,刘恒震惊,他做梦也没想到,稽粥会突然来这一手。北地失守,门户大开,若稽粥长驱而入直奔长安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但震惊之余,他还多少有点激动。十年来,匈奴人频繁南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游击战让刘恒烦不胜烦。虽然动几次心思要和匈奴决战,可匈奴人到底在哪都没弄清楚。可不成想,稽粥竟然亲自跑了过来。来了好,免得去找你,麻烦。

对刘恒来说,这无疑是个决战的机会。

稽粥,你来吧,老子正愁找不到你呢。忍了十几年的刘恒准备发泄一下。发泄的办法很简单——亲征。

不得不佩服这位仁兄,打仗水平到底咋样不得而知,但他这股不怕死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不过他刚提出自己的想法,就招来一片反对,最终老娘薄姬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跑了过来:儿啊,你消停消停吧。

刘恒对老娘是言听计从,这次亲征,又泡汤了。

虽然刘恒不能上战场,但这一仗是非打不得了。人家主动找上门,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但打仗不是儿戏,不是甩开膀子说走就走的事情,准备工作还是要有的,虽然时间紧迫,但这个环节少不了。

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刘恒接连下了七道诏令:

第一道:诸侯国按规定时间、规定路线,率军勤王。为了避免发生上一次刘兴居私自改变路线的行为,刘恒还专门给这些人设置了监军。

第二道:调集各路大军轻装简行,急速进京。

第三道:所有官宦私养的门客、家丁,全部编入正规部队,随军出征。

捎带解释一下,刘恒此举不仅是为了扩充人数,更重要的是避免有人趁机闹事。

就在刘恒有条不紊地备战时,稽粥也没闲着,继续南下,直抵彭阳。可以翻开地图看看,这是甘肃省的最南端,再往前走就进入了陕西地界。这一下,匈奴人实实在在来到了家门口。

给刘恒留下的时间不多了,再不加快进度,也许匈奴人就能跑到长安城下过夜。这是刘恒不愿意看到的。

时不我待,刘恒急急忙忙布局了,几道诏令接连出台。

第四道诏令: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调兵车千乘,骑兵十万,驻守长安。

第五道:

卢卿,军五万,奔上郡;

魏速,军五万,入北地;

周灶,军五万,都陇西;

即刻启程,以备匈奴。

第六道:张相如、董赫率军二十万,挥师北上,正面迎敌。

第七道:刘恒亲自坐镇京城,负责后勤补给。

上边我提到了好几个名字,大家也无需太过关注,只需知道他们都曾跟随过刘邦打天下,都是些有实战经验的老头就行了。说白了,这些人在我的这本书里都是些龙套,也许他们在那段历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史料的缺失,只好委屈他们了。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的扔。稽粥满以为通过常年的打家劫舍,自己的实力已今非昔比,大可和汉朝一决雌雄,砸锅卖铁才凑够十四万人开了过来。可没想到刘恒没怎么费劲就凑了三十五人去和他干架,夸张的是家里还留了十万人备用。土豪金和苦逼青年的差别真是太大了。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八节好一根搅屎棍(四

两个侍卫骑马在帐外折腾一番后,绸缎早被扯成稀烂。披着烂布头跌撞进帐,俨然两个叫花子。大帐里,嘲笑声、谩骂声此起彼伏,搞的二人极其狼狈。最终,怨毒地望着汉朝使团,大有拔刀相向的意思。

这个场景是中行说所期望的,他的兴奋溢于言表。踱步上前,指着侍卫身上的烂布头,颇为得意地开口了:“大单于,汉朝绸缎不如我匈奴毡裘耐用,汉朝食物不如我匈奴潼酪可口,何必喜爱汉朝之物?”

如果中行说这句话是就事论事的话,那他紧接着说的内容就厉害了,“匈奴人口不足汉朝一郡,而能与其争强,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衣食习惯于汉人不同。若匈奴改变自己风俗,喜爱汉朝之物,则我匈奴危矣。”

不得不承认,中行说的眼光很独到。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就在有其独特的风俗,而风俗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衣食习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