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后有萧梁”;(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魏武帝集题辞》)“南朝齐梁以后,帝王务以新词相竞,而梁氏一家,不减曹家父子兄弟”。(清。贺贻孙《诗筏》)
武帝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字练儿。公元502年称帝,国号为梁,都城健康。武帝在位期间勤于政务、生活节俭、吏治清明,但对外人尤其是有功之臣的猜疑心重,对自己亲戚却包庇护短。晚年大权旁落,以至侯景作乱,智穷力竭,困饿而死。萧衍晚年崇尚佛事,在境内大肆兴佛,并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同时对道、儒也有研究,并创立“三教同源说”。武帝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也不可小觑。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武帝长子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自幼聪慧,悟性颇高,仁厚善良,生性恬淡,勤奋好学,过目成诵。天监元年立为皇太子。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辑《文选》三十卷,上自周代,下迄梁朝,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后病死,年三十,谥昭明太子。原集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武帝次子萧综(502~532),封豫章王,字世谦,有才学,善属文。母吴淑媛原为齐东昏侯宫人,及至萧衍灭齐,从萧衍,七月产子萧综,衍以为己子。后吴淑媛宠爱不再,即告萧综此事,萧综出走于魏,并改名赞,字德文,终客死他乡,卒年三十一。
武帝三子萧纲(503~551),字世缵,小字六通,萧统同母胞弟,在中大通三年(531)被立为太子,后侯景之乱中萧衍薨,萧纲即位,即简文帝,在位两年。大宝二年(551)为侯景所害,卒年四十八。萧纲幼年聪睿,六岁便能属文,然文为轻华所累,以浮艳的辞句来表现空虚放荡的内容。精医,著有《沐浴经》三卷、《如意方》十卷,均佚。
武帝七子萧绎(508~554),字世诚,小字七符,一只眼先天失明。萧纲在位期间,不承认其帝位,后侯景害萧纲,萧绎趁机翦除兄弟,于天正元年(552)在江陵即位称帝,在位三年,后西魏破江陵城,萧绎被俘遭害,卒年四十六岁。次年其子萧方智在建康称帝,追尊为元帝。萧绎少聪颖,好读书,善五言诗,但性矫饰,多猜忌。藏书十四万卷,于江陵城破时自己烧毁。生平著述甚富,凡二十种,四百余卷。
萧宏(473~526),武帝六弟,字宣达,封临州靖惠王。梁天监四年,奉命都督诸军征魏,军至洛口,畏缩不前,大败而归。后因窝藏杀人凶手妾弟吴法寿、与武帝女儿永兴公主私通、谋杀武帝等行为,多次被降职免官,后普通七年卒,卒年五十四岁。
萧正德,南朝梁文学家,字公和,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临川靖惠王萧宏第三子。初为武帝养子,后还本,封西丰县侯。548年被侯景拥立为帝,549年即被侯景废,同年卒。
八友:南朝齐萧衍(梁武帝)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交游﹐号为〃八友〃。见《梁书.武帝纪上》。
钟嵘(约468~约518),文学批评家,字仲伟,祖籍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县),昭明太子萧统外祖。著有诗歌评论专著《诗品》,反对当时的轻浮、无病呻吟的诗风,倡导五言诗,主张“直寻”,反对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
庾肩吾(487~551),南朝梁代文学家,字子慎,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历任萧纲府中属官,后侯景作乱,庾肩吾乘机逃至会稽;转赴江陵;投奔萧绎。卒时由萧绎亲作墓志铭。庾肩吾善宫体诗,工书法,著有《书品》,叙述书法的源流演变,评论历代书法家的特色,颇受后人的重视。
沈约(441年~513),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字休文,祖籍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出身士族,少时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仕宋齐梁三朝。齐梁之际,萧衍重之,并助萧衍登上帝位,屡次升迁直至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撰《晋书》、修《宋书》,另著有《齐纪》、《梁武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四声谱》等,皆佚。钟嵘评其诗歌风格“长于清怨”。
曹景宗(457~508),南朝梁将领,字子震,祖籍新野(今河南新野)。历宋齐梁三代,后助萧衍夺取帝位,继而迁侍中、领军将军,进爵为公,但嗜酒好色,贪侈富有,常放纵部下掠夺民间女子、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