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翻过袁可立的履历,对他在任上的作为了如指掌。 反观方文度,宋师襄善党争,终日弹劾不止,常与庞尚廉、宋祯汉等抱团攻击某人或某事,简直成为朝堂搅屎棍。 六科,都察院变味了。 明初风闻奏事,今大行党同伐异之事,成为一味反对而不做事的典范,极大拖累朝廷的做事效率。 历史上,孔有德的吴桥兵变,近乎重演山东兵变。 可惜,此时山东再没有袁可立。 孔有德叛乱给朝廷造成的损失,甚至超过萨尔浒,广宁等惨败。 直接改变大明和建奴的军事平衡,极大影响双方作战的作战方式,孙元化,张涛之死,更打断明军朝着火器改革的节奏。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孔有德给建奴带去急需的舰队,红夷大炮及匠人。 皇太极对孔有德投降前所未有的重视,亲率诸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使用建奴最隆重的抱见礼相待,任命孔有德为都元帅,其下所部称为天佑兵。 纵然言官和孔有德叛乱没有直接联系,然而肆意弹劾前线将领,此风绝不可长。 听到朱由校道出事情缘由,方文度,宋师襄等依然不服气,不甘心。 庞尚廉强行争辩道:“陛下,即使袁可立抗旨之事是子虚乌有,但毛文龙虚报战功,袁可立身为毛文龙上司依然罪不可赦。” “好个罪不可赦。” 朱由校右手扶在龙案,目光盯着庞尚廉怒喝:“袁公任登莱巡抚,组建水师,策反刘爱塔,以一己之力将建奴在辽南的势力打得七零八落,建奴蜷伏一隅,三年不敢动。” “反观袁公遭尔等诬陷弹劾,迫不得已离开登莱,总兵张盘战死,柳河之败。” “一桩桩,一件件,战报会骗人,战线不会骗人。” “今日朕对袁公委以重任,尔等肆意弹劾诬陷袁公,一群蛀虫,害我大明国柱,毁我大明社稷。” 朱由校怒目扫过庞尚廉四人,言官风闻奏事,所奏之事兴许不客观不准确,也难免产生冤案。 然而,言官仅是风闻奏事,做决定的还是朝廷,以袁可立之事来说,责任在刑兵部。 何况言官风闻奏事,震慑贪官污吏,促使百官清廉自守。 今日不处置一味反对而不做事的方文度,庞尚廉四人,不扼杀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怼天怼地怼空气的臭毛病,以后百官照样人心惶惶。 他欲让袁可立执掌辽东,辽南,必须洗清袁可立的罪名,让他没有后顾之忧轻装上阵,在辽东辽南安心做事。 “袁公之事,错在兵部,以后朝廷六部,事关军事决定需实事求是。” “今方文度,庞尚廉,宋师襄,朱祯汉善党争,而拙于做事无端陷害同僚,肆意曲解朝廷政令,即日起,贬出京城,前往陕西做官,能治理一县做知县,能治理一州做知州,倘若单纯呈口舌之快,回乡种地去吧。” 此言出,朝堂静可闻针。 皇帝斥责言官,罪归兵部,为袁可立鸣冤,分明力挺袁可立。 方文度不服气,争辩道:“陛下,你不能这么做,肆意贬嫡御史,给事中,长期以往国将不国。” 宋师襄亦不甘心说:“陛下,没有御史,给事中,朝堂必宵小四起,江山社稷大乱。” 庞尚廉欲争辩,朱由校喝道:“够了,少给自己身上贴金了,尔身为言官,经验少,资历浅,阅历短,纸上谈兵,以为单凭一张嘴能治国吗?朝廷没有谁都不行,唯独不缺结党的言官。” “田尔耕,把这几个只会夸夸其谈的混账轰出去。” 结党的言官? 又言结党! 百官揣测朱由校的言语,眼睁睁瞧着锦衣卫把方文度四人轰出皇极殿。 孙承宗身为兵部尚书执笏出列,事不关己,却事关兵部,他必须代表兵部表态,不禁打破朝堂宁静:“陛下,袁大人离职三年,辽东,辽南愈发糜烂,不能因有言官诬陷袁大人而弃之不用。” 这时,首辅李国普执笏出列,仗义执言说:“陛下,兵易募而将难得,袁公善于谋略,御下有方,是辽东,辽南不二人选。” 此言出,百官陆续点头附和。 除李国普言之有理外,还在于李国普首辅的身份。 时下内阁官吏没有任何兼职,官衔低,却是皇帝近臣,近期皇帝赋予内阁部分决策权,有拔高内阁官衔的迹象,让人不得不重视。 与此,魏忠贤忍着皮肉伤出言附和:“皇爷,老奴本不该在朝堂说话,不过,老奴认为李阁老,孙尚书说得对,辽东少不了袁公,以后东厂绝不再刁难袁公。” 皇爷清算内廷,收拾宗藩,收拾勋贵,整顿京营,分明是个强势的主子,他魏忠贤侥幸苟延残喘,全靠皇爷高抬贵手。 若还不识时务,以后朝廷没有他立足之地。 李国普,孙承宗,魏忠贤纷纷表态,朝廷其他官吏默然不语,袁可立,袁崇焕,傅宗龙如释重负。 今日陛下朝廷为袁可立鸣不平,不惜背负骂名驱逐言官,以后坐镇前线,再无后顾之忧。 这时,朱由校视线转向袁可立三人,宽慰说:“袁公,你们放心赴任,上任大胆做事,军饷,军械,军马,将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