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选择何种方案,十公子都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
华阜担忧地说:“该如何应对?”
“白逸,白仲老将军的看法怎么样?”
白逸回答:“祖父当然是支持十公子的。”
“但自从他远离朝廷已久,不在咸阳,势力微弱,恐怕无法左右陛下的意见以及其他大臣。”
“国尉呢?”杨端和追问。
大家相互望了望,都摇摇头表示无可奈何。
自建国后国尉就想隐退,但陛下忌惮他的能力而将他强制留在京城之内,尽管他
想到这一点,所有人面色惨白。
过了许久,甘罗沉声说道:
“事情还没有那么糟糕。”
“华兄之前也提过,十公子并不太在意这件事,我们只知道一些零碎信息,怎么能看到全局呢?现在大家都是自己瞎猜,我看还是暂时别再讨论了吧。”
“到现在这个局面。”
“我们做什么也没用了。”
“还不如等待陛下的最终裁决。”
“假如陛下坚决要立长公子,我们作为臣子,理当支持;要是陛下仍然有意立十公子为太子,或许召见老臣只是为了征询意见,未必不会有变。”
杨端和也附和道:
“甘兄说得不错,再想再多也没什么用。”
“一切都听从陛下的安排吧。”
“如果十公子真的无法胜任,那也是天意使然,我们又能怎么办?”
“好了。”
“各位,我先告退了。”
说完这些话后,杨端和起身向大家行礼,然后慢慢离去,他的身影似乎多了几分落寞。
其他人见状,也都叹息了一声。
众人逐一告辞离去。
短短几十个呼吸的时间,大厅里只剩下了华阜与华寄父子二人。二人对视一眼,满是无奈和失落。
“阿翁,你说陛下会怎么决断?”华寄问道。
华阜轻叹一声:
“你自己心里大概已有答案。”
“十公子的事情,我们帮不上忙,也找不出任何理由来支持,现在的形势逼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等着吧。”
“很快就有答案了!”
......
五天后,嬴政颁发了一条政令。
命令长公子扶苏主持秋季大祭。
消息一出,朝野之间议论纷纷,有人欣喜,有人激动,有人失望,有人无奈......
无论大臣们的心情如何,秋季大祭已经定下来了!
在随后的秋季盛典中,在万众瞩目下开始。
一开始便由嬴政首先祭祀了大禹。
这位五帝中最为勤于政务的
**
,大禹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其历史贡献无法估量。
对大禹的崇敬是出于心底的。
嬴政期待着他自己的制度也能如大禹那样流传千载或更长时间。
这次的大祭同时也是一种政坛上的宣告。
这是皇帝在对民众再次重申新法的目的。
在这个盛典中,嬴政首次全面回顾了六国时期的
**
:“六王专横跋扈,贪婪暴虐,率兵自重,横行肆意……”。
这也是首度明确提出了秦征服六国的理由和宗旨,
即内施计谋,外侵邻土,引发祸患,正义与权威将其讨
环视四周那一个个面带喜色的官员,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冷意。这些朝臣们自以为公子此次在劫难逃,殊不知,陛下从未有过要放弃公子的念头,甚至不惜为之有所舍弃。
此番公子未能现身,实际上是以退为进之策。
“只怕所有官员都想岔了。”李斯低声说道,“公子的确犯法,然而其所为均有利秦国大局。陛下是什么人物,怎么会因为这些小事而失了大局呢?最近这些朝臣的行为完全不顾国家政务,简直是愚昧至极。”
“可陛下最终将如何处理此事?”
“如今大多数朝臣都站到了长公子那边,若是陛下轻拿轻放的话,即便提出来法治为先的主张,恐怕也难以服众。”
“并非如此。”
“陛下之前特意询问了一些已卸任的老臣们的看法。”
至此,李斯明白了陛下的打算。
这帮官员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