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了,晋帝司马衍虽说满怀雄心壮志,却毕竟年少,一听闻庾翼之言立刻惊得站了起来,二目圆睁,问道:“朕,朕心中之事,难道,难道舅父知道?”
“哈哈,陛下,勿要惊讶,还请稍安勿躁,且听臣慢慢道来。”庾翼微笑答道。
皇帝于是又重新整理了一下衣服,由内侍扶着重新坐定,可眼神依旧热切和急迫。
皇帝如此神情当然被庾翼看在眼里,更明白这其中原因,便不再卖关子,拱手说道:“陛下忧国忧民,惦念北方失地,臣岂能不知,倒是作为臣子不能为主上分忧,实为失职之罪啊!“
庾翼这一说倒是再一次勾起了司马衍心中那份痛楚,只听他轻叹了一声,略带悲怆地说道:”哎,是啊,自朝廷偏安江南,算来已逾二十载,历经二帝,无不将收复失地,恢复山河作为夙愿,传至于朕,不仅没有实现先皇遗愿,反而内忧愈重,先有苏峻之乱,后有士族不睦,国力渐衰,民不聊生,朕却无计可施,实在无能,愧对先帝,愧对天下百姓啊!“说到此处,皇帝不免动情,语气之中甚至带着哽咽。
庾翼见到皇帝如此伤心,也受了感动,慌忙“扑通”一声,跪伏于地,道:“不能为陛下解忧臣之罪也,请陛下一切以天下苍生为重,万万保重圣体。臣不才,愿为恢复大晋江山肝脑涂地。”
“舅父,快快请起,舅父乃朕之倚重之人,安能有罪?倒是舅父今日见朕,究竟为何呢?”
“臣遵旨。”庾翼领旨起身,进而又说道:“启禀陛下,臣下深知朝廷当今正值用人之际,北伐大业离不开经天纬地之大才,臣此来正为此事,是要为陛下保举一人。”
“哦!是何人要舅父如此郑重?难道我朝还有其之才贤出于舅父之左之人乎?”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庾翼一句话正好点中了司马衍内心中最为迫切的那个点,于是他立刻来了兴致,忙追问道。
庾翼摇了摇头,又淡淡一笑,答道:“翼不才,得陛下垂爱,深感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力求鞠躬尽瘁,然臣空有虚名,却只有燕雀之能,更难堪社稷大任。而如今微臣举荐之人,于翼相比,有如皓月比与星辰,高山比于垒土,绝非同日而语矣。陛下若能得此人,何愁光复无望,中兴无望哉?“
“哎呀!舅父所言我朝当真有此高士?就连舅父都自愧不如?“
”陛下,臣所言句句当真,绝无戏言!“
”若如此,朕真的想要见一见此等人物了,却不知大贤隐居于何地,又当如何请其出山呢?”皇帝又问道,此刻司马衍脑海中大致勾勒出了一位道骨仙风世外高人的模样,他也知道越是如此高深莫测的人物,越是已经看破了红尘名利,若想请其出山辅佐则是难上加难的。
只见庾翼又笑了笑说道:“陛下多虑了!臣即然敢在陛下面前推举贤达,又哪里敢乱打诳语,否则那不是欺君了吗?臣推举之人并非隐匿于世外那些老气横秋之辈,更非扭扭捏捏拖泥带水之徒,此人出身忠良,早有报效朝廷,匡扶社稷之雄心,才学、胆魄、谋略堪比诸葛武侯,只因家道中落而流落市井,如今陛下求贤若渴,朝廷亦缺少此等栋梁之才,何不征辟之?“
皇帝司马衍一听闻庾翼如此言论,立刻心中一片欣喜,不由自主再一次站起身来,快步走下御阶,到了庾翼近前,说道:“舅父快讲,此人为谁?舅舅即刻……不朕要即刻宣他觐见!“
”好好好,陛下,稍等,臣还有下情要禀!“庾翼不紧不慢又说道。
”什么?莫非其中还有蹊跷?此人究竟乃何人也?“皇帝皱了一下眉,明显面露不悦之色,心中埋怨庾翼讲话要来绕去,于是追问道。
庾翼何等聪明,不敢造次,忙上前两步压低声音说道:“此人姓桓名温,字元子,汉名儒桓荣之后,‘江左八达’之一桓彝长子。“
”嘶“司马衍倒吸了一口冷气,似乎想到了什么,片刻后,他又问道:“桓彝,可是那曾因为先帝献计平定王敦之乱有功,而被封为宣城内史的桓彝吗?朕记得,桓彝后因阻截苏峻叛军而亡,朝廷当时还追封其为廷尉。只是当时朕尚年幼,此事都是太后及中书令处置的,但桓彝此等忠良朕却记在了心中。没想到,舅父今日举荐之人,竟然是桓彝之子。“
“正是,桓彝为国尽忠之后,桓氏一门便日渐中落,度日艰辛,然桓家兄弟报效朝廷之心却始终未泯,实难珍贵啊!”庾翼附和道,顺便简单描述了桓氏的近况。
皇帝又是一阵感叹,道:“忠良之后如此境遇,实乃朝廷之过,朕知错也!舅父,即然